久久看书>都市现代>超级时空企业巨头>第七十九章 第七十八章 RISC和CISC之争 下
澄看心里是震撼级了,他没有想到cpu居然还能这么设计。仔细端详黑板上画的酷睿cpu构架图,在晶体管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让传统的ci处理器获得数倍的效能提升。毫无疑问,这种设计对目前深陷于ci处理器出现了跨时代的进步。

心灵上的震撼,虞有澄无法形容,他只能给李逸轩竖起一个大拇指,了不起!

不过他也很快就发现李逸轩的芯片设计思路非常的野,各个学院的设计思想都有,但又并不独属于某一个学派。比如,他指着上面一个区域说道:“这里有很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多核思路,还有你设计的这款ci特征。”

对于这一点,李逸轩没有否认。cpu多核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就提出了这一想法,意在提高cpu的执行效率。

而李逸轩的设计则不同,麻省理工的设计思路是双个或者多个对等的cpu内核,通过并行运算获得性能增益,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横向维度的对等设计。而李逸轩的双核或者多核思想带有明显的未来dec公司的设计思路,把它看成一个纵向维度的双核理念,将20的常用指令定义为“热代码(de)”,剩余的80指令使用频率没那么高,被定义为“冷代码(coldcode)”。

对应的cpu也在逻辑上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热核(h),只针对调用到热代码的程序;另一部分则是冷核,负责执行20的次常用任务。

由于热核部分要执行80的任务,设计者便可以将它设计得较为强大,占据更多的晶体管资源。

而冷核部分任务相对简单,没有必要在它身上花费同样的功夫。理论上说,设计者可以将80的晶体管资源用在热核上面,使之高效率执行任务,剩余的20晶体管资源则用于仅完成20任务的冷核。

而纵向维度的双核理念的核心是,热核与冷核地位并不对等,且无法独立运作,只能说是一个cpu内核中的两部分分立逻辑。它所起到的是提高cpu的硬件资源利用率,以高执行效率达到高效能的目的,这种做法显然比目前业界鼓吹的“双核心”更具革命意义。

而英特尔的做法又是,把冷核和热核又融合成一个独立的核,让冷核和热核能共用一部分元器件和逻辑门控制电路,但依然还是两个独立的冷、热管道两个部分,只需在执行指令时,会预先对其作分析,以判定它是归属于“热代码”还是“冷代码”。

若为活跃的“热代码”,则将其送入“热管道”逻辑进行高效处理;如果属于“冷代码”,那么将其送入“冷管道”逻辑处理,所得结果最终再作汇总输出。

至于虞有澄后面说的什么他的ci设计思路,在李逸轩看来根本就不是个事。

未来无论是ri也罢,在设计上双方都是在互相借鉴,同时又融合各方学派的思想,因此c还是ri,他们都是在互相借鉴,都不能称之为纯粹的ri和i设计之外,英特尔公司从酷睿开始,其x86越来越朝着ri呢,虽然整体构架还是保留着ri功能。

所以说cpu的设计并没有一定止规,内核模块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你觉得怎么设计合适就怎么来。英特尔公司就是靠着这个,从桌面个人cpu到桌面工作站和桌面服务器。再到大型服务器和工作站,小到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甚至到手机cpu都能看到英特尔的身影。

虽然在手机和平板电脑rm统治者,但英特尔公司的手机说来其实也不弱,联想公司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的英特尔公司的手机cpu。

至于美国的高通、台湾的联发科以及中国华为公司的海思麒麟,都属于arm构架体系。而高端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市场就更不用说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英特尔的至强处理器。

就是靠着内核模块化设计思路,英特尔再借助刀片服务器的设计思路,又开启了高端通用服务器和高端超级计算机c处理器给打得溃不成军。甚至就连太阳微系统公司(处理器也是丢盔弃甲,最后被甲骨文收购后黯然退出高性能计算机市场。

可能有人会问,英特尔公司的至强系列真比ib还要厉害?、

答案是否定的,在讲究高性能的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cpu市场,英特尔的至强e5和e7以及e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最顶级的cpu,甚至就连de都比至强还强上一个档次。

但是至强系列处理器却靠着通用、兼容性好、价格低廉、功耗低省电这四大法宝,在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市场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以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系列为例,要达到同性能,采用英特尔公司的处理器,那整套超级计算机的生产成本只有ibm的三分之一。

而用户唯一付出的代价就是把机房建得稍微大一点点而已,但换来的且是软件和各系统部件的通用。不必再去为了某个特殊的零部件再去专门的定制花费不必要的高价钱,从而带来这个系统的采购、使用和维护成本的降低。

你说这厉不厉害?根本不是一个维度上的思维。


状态提示:第七十九章 第七十八章 RISC和CISC之争 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