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能够避免本来就不多的研究人员分散,可以集中全国的相关力量攻关。
其实这依然是一个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过程。
没有本世界那种发展百年的航空航天技术积累,没有一开国就得到钱学森等等全球都数得着的科技大牛领衔,乙位面新朝的研究要苦逼了许多。
不说别的。所有研究人员都需要先学习,把19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的各种航空相关知识给生吞活剥了。没有活生生的教授,他们只能通过视频影像和各种教案自行学习。
好在有各种公开买卖的论文刊物可以参考,磕磕绊绊十几年下来。总算有了一些堪称稳固的基础。
中国自来不缺乏天才,高达四五亿的人口基数,总能迸发出数量足够的天才大脑。只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条件,便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
关键是,有了本世界的正确成果为参考。他们可以避免在错误道路上浪费过多时间。本世界的每一种科技成果,都意味着成千上万次的错误实验、数不清的的错误产品。避免了这些时间、成本、资源、精力上的浪费,乙位面科研过程的效率之高,可想而知。
杨浩没有急功近利的一个劲儿往乙位面贩卖先进装备,却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稳步推进全科研领域的学习与研发。
本世界中国开始的时候,在科研上近乎一穷二白。后来得到苏联援助全面建设工业体系,却是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进行的居多。当他们吃透了挖尽了那些设备和资料的潜力之后,想要更进一步,发现无比的艰难。
基础材料学。各种动力领域,包括内燃机和电机、航空航天各个领域,凡是称的上工业心脏的,统统是短时间内补不上的短板。
尤其是材料学领域,人家西方人用一两百年时间积累出来的资料,根本不会对你开放,花钱也买不来。甚至于,人家都不告诉你实验是怎么做的,光知道原理,连个合适的实验室和研发过程都搞不出来。更别提产品了。
这方面没有捷径可以走,只能指望经济条件够了,再补课。
于是乎,21世纪的中国人愕然发现。突然间中国的科技力量群体井喷,论文数量不断暴增,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其实,还是到了第二个十年前后,经济发展了,资金充足了。各种实验室都建立起来,科研大军都有活儿干,才得以将之前理论上的东西付诸实践。
但是即便如此,中国想要补上在材料和动力方面的短板,依然需要至少一二十年的时间,才能逼进西方发达国家。超越什么的,暂时不要想那么多。人家也不是停滞不前,越是到了高精尖的领域,越是难以逼进。再者,全世界一共就俩国家---中国和外国,而国人想要的结果,却是在千门万类数以千万计的产品层面上,一个不拉的超越外国。
就算中国人身上长虱子,那也必须是双眼皮的,比外国人的漂亮才行。
因此,对本世界的中国科研人员而言,超越这俩字,真心不是一辈子的事儿。
乙位面的中国条件好太多了。从一开始,他们就有起码是20世纪80年代以上的实验室条件,有整套完善的研究体系可供学习参考,不会走歪路。有近乎完全的成功产品可以参照,不需要千万次的试错。他们的研究条件,远远超过本世界八十年代的中国。
以此为基础,进行各种基础材料的研究,从当学徒开始,到一点点的突破积累,用部分成果换来西方人已经得到的资料充实数据库。在短短数年间,便拥有了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基础,却在前进的道路上,如同一个乘飞机、一个在步行,超速的不要不要的。
除此之外,大元首玩命的扩张地盘,把盛产各种矿产原料的地皮都纳入到要攻占的目标当中。预计在不就得将来,中国将成为乙位面又一个可能得到全球资源支持的国家。
搞科研,基础条件很重要。本世界的英美苏等国,无不是有着类似来自全世界的资源为支撑。殖民地遍及世界的英国,军事基地到处都是的美国,红色狂潮席卷大半个世界的苏联,都是如此。
相比而言,苦逼的中国被封锁在原地动弹不得,自家地盘上矿产贫瘠而开采难度大,冶炼难度更大,想要弄出点儿优质钢材都特别的难。若非有了稀土材料可以当万金油,很难按照西方技术指标去制造合格产品。
这方面,具体到发动机上尤其明显。
归根到底,搞科研需要积累,是个需要坚持不懈投入的工作,不存在中间停一停、歇一歇的说法,你停一下,人家就超过了。
乙位面新朝的航母,每一个零件每一个螺丝都是自己造的,雷达和计算机也是自己组装的,最为古老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来自于一条不知道几手的生产线,但要更上一步,自己能研究制造光刻机之类,且有的折腾。保守估计,二十年内,能把资料吃透了,就算高速。
拥有航母,意味着在海军建设领域的全面超越,同时也是海军作战思想的重大改变。
刚刚摸熟了战列舰的一代海军将士,对此是非常陌生的,但却是必然要走到的一步。因为就在同时,英美等国都已经开始了飞行器着舰和起飞的测试,并尝试在战列舰上搭载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