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明略>第249章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京城虽大,但博野知县、县丞、保定知府等一干人回京的消息,还是很快在各衙门传开,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兴致不减。

当然,对紫禁城出入的人而言,关注的重点自然不在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本身。

此案背后之人、之事,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就仲逸与樊文予目前查到的线索,再次合议。

毫无意外,商议的结果,自然没有结果。

而仲逸与樊文予得到旨意:等候召见面圣。

很明显,在没有面圣之前,他们不能贸然前去刑部调查。

道理很简单:旨意是等候面圣,而并没有提到继续调查。

这日,嘉靖帝突然召集部分重臣议事,传旨太监并未说明所议之事到底为何。但在眼下这关口,大家还是能猜出一二。

“今天召你们来,主要是为前段时间,发生在博野县鄱家庄的血案,真凶已查出,三法司重议过,你们当中大多人也都知晓,说说吧”。

众人行完大礼之后纷纷落座,果不其然,一向不喜上朝的嘉靖帝更愿召集部分臣子来此议事,大家可随意一些。

不过,天大的事,也可以‘议定’下来。

除三法司的人外,严氏父子、徐阶、袁炜、高拱等在座。

显然,嘉靖帝此举并非单单为刑狱之事,平衡各方力量,才是重点所在。

有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千户出面并全程参与,想必嘉靖帝对仲逸一行所发生的事,早已了如指掌。

同样,个个大权在握的徐阶、严氏两方人马,对于此事的进展,亦是心知肚明。

如此形势之下,首先开口的,自然不会是涉事双方。

“所谓律法,当以严而立之。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从知县到知府、再到按察使都牵扯其中。原本一桩简单的命案,为何变得如此复杂?刑部为何要在存疑的情形下核准?微臣以为,此事当继续下去”。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初向嘉靖帝上折子的那位御史。

此人,并非严氏一派,更非徐阶的倒严一方,生性耿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触犯朝律法的事,他都会直谏,且一直谏到底。

私下里,人们为这位不懂变通的御史送一个外号:愣头青。

这个‘愣头青’虽连连得罪人,但无人敢对他反击,只因嘉靖帝时不时的赞许一句,并对他所谏海之言慎重对待。

数年前,曾因进言两淮盐务之事,有人曾派出杀手行刺,但没想到,连这位御史的一根手指头都没碰到,所有杀手却惨死在现场。

后来有人说,是锦衣卫的人对‘愣头青’暗中保护,能调动锦衣卫的人是什么身份,就不用多说了吧?

如此一来,便再无人敢对他动手。

对事不对人,遇事则上,本是愣头青御史的秉性,但他的这个秉性,往往会被人利用。

既然改变不了他,倒是可以通过他,来引导事态的发展。

就此事而言,这位御史‘一查到底’的建议,正合徐阶等人之意。

不过,以徐阶担这种场合是不会基于表态的。

这时,刑部右侍郎顺着御史的话继续道:“微臣也是刑部的,但刑部本为掌管律法之事,此事固然有责,微臣也不回避。方才御史大人说的对,该怎么查就怎么查,如此,既能为凶案还一个清白,更能为我刑部还一个清白”。

言毕,他与徐阶微微对视片刻,而后便是若无其事的样子。

很明显,这位刑部右侍郎,正属倒严一派。

他之所以如此做,除剑指背后的严氏外,还有一层考虑:若是刑部尚书被牵连免职,空出来的位置,他这个右侍郎就多了一份机会。

所谓对决,实际就是博弈,而博弈则是相机而动:即便可一招将对方毙命,但若对方没有使出全部力气,自己也不能倾囊而出。

“一查到底自是应当,但刑狱之事,讲究的是一个真凭实据,不管所指何人,不管如何定罪审谳,皆是如此。当初繆小虎被定为凶手,就因证据存疑,而如今博野县丞杀人证据确凿,当无异议”。

说话的是刑部那位黄姓的左侍郎,此人,正是当年去蠡县复查樊文予查办邹家命案之人。

他的话再明白不过:县丞严元桥定罪证据确凿,但若是想对严氏下结论,仅凭道听途说是不行的,必须得要真凭实据。

这个真凭实据,当然不是博野县与保定府那些人的口供。

目前案子查到按察司,下一步便是刑部,若刑部的人一口咬定背后再无他人,那严士蕃背后操控的实证,就无从查起。

包括按察使陈福手中的那封书信,也是严士蕃通过刑部给他的。

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到刑部这道关口。

可眼下,仅是刑部的左右侍郎便各怀心思,接下来的局面自然比以往任何一个衙门更复杂。

这时,一向心机颇深、善于揣度的严士蕃再也坐不住了:“此事,据听说有人打着我严家的旗号,我也是后来才知晓,好在如今真凶已落网,事情水落石出,也能还我严家一个清白”。

“微臣已严加管束家人、族亲,日后但凡有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者,自然严惩不贷”,此刻,严士蕃倒像受了莫大的委屈。

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严氏的那手好戏,这一点,跟随他的人,也学的相当不错。

“说到真凶这事儿,严元桥罪有应得不假,但有件事不


状态提示:第249章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