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明略>第535章 押送回京(上)

又过了几日,东沙城中渐渐安静了许多.

黄沙城更不用说:一切如旧。

翰林院侍读学士、监军仲逸,依旧下落不明。林宗武派人在城内、城外找了很多次,但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这个消息自然也就传到黄沙城中,名义上的守城将军阿里脱木知道了,实际执掌黄沙军务的托托也知道了。

毫无意外:仲逸没有确切的消息,阿罗特等四名杀手,自然也没有消息。

从这一点而言,托托当初的推断是正确的:找到仲逸,就找到了阿罗特。不过,眼下却是谁也找不到。

时过三日、如隔三秋,仅是几天的功夫,两城之间,似乎发生了很多事情,大家都有些不适了。

‘连庆三日’之后,东沙城依旧防守松懈,但黄沙城也没有派兵前来攻城,托托每日依旧不紧不慢的样子,看样子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林宗武一边命人找寻仲逸,一边在城中四处走动查看地形,部署工事,看样子也不是很着急。

这也不足为怪,从外人看来,这位林大人与仲大人也只是同朝共事而已,顶多之前有过些交往,彼此觉得还不错而已。

如此定位之下,又是派人打探,又是亲自过问,林宗武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为避嫌,他也只能做这么多。

倒是军中其他将士们,尤其去年到东南福建参与过抗倭的,这其中英勇千户所的将士居多。

此外还有之前与仲逸一起守卫西沙城的将士,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位年轻的监军大人临危不乱、足智多谋的风采。

如今仲逸突然消失,他们岂能不担心?甚至有不少人担忧:‘军师’不在了,这仗还怎么打?

据此,城中多有一种议论:“是鞑靼方面将仲大人秘密带走的,就是因为害怕他再出妙计,再丢了黄沙城”。

说归说,议论归议论,但两城间表面防守如旧、换防依旧,并无多少异常。

大战在即,两城却如此安静,太不正常了。

仿如黎明前的黑暗、表面平静的湖面,若非一方有大的计划,便是另一方在等待时机,伺机而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这‘一发’,便是阿帖木尔与魏申。

作为执掌黄沙城多年的守城将军,阿帖木尔是名副其实的。连同有‘军师’之称的魏申,在黄沙城众将士心目中地位颇高,这是多年的习惯所致。

这一点,就连新来的托托都比不了。

是的,林宗武之前是曾说过要‘连庆三日’,之后要将阿帖木尔、魏申押回京城,听候朝廷处置。

但到底是几日之后将这二人押回京城,又是派谁、派多少兵力押送,林宗武并没有细说,其他将士也不得而知。

最近因刺客刺杀林宗武,之后仲逸又莫名其妙的消失,大家都快将押送二人回京之事忘掉了……

这日午后,林宗武再次召集众将领议事。

今日所议之事只有一件:如何将阿帖木尔、魏申押回京城?

“林将军,属下愿押送阿帖木尔、魏申回京,若路上出了任何闪失,愿军法从事”。

一名将领说了这么一句,立刻就有不少附和之人。

如此积极,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北漠打了胜仗,再押送阿帖木尔、魏声这两个头头人物,明显是锦上添花的差事。

可以想象,捷报早就传到京城,如今又押送敌首之一,说不定皇帝一高兴,立刻就封赏了。

这些请求回京的人当中,唯独没有英勇千户所的将领:对他们而言,听林宗武差遣,打硬仗才是关键所在,其他都是其次。

“原本没有想过那么多,后来不少人向本将建议,这才细细想了很多”。

示意众人稍安勿躁,林宗武上前说道:“派多少兵力同行呢?若是负责押送的兵马多了,剩余在东沙城的兵力就不足了,反之,万一路上有个闪失,那二人再被劫走,就怕圣上再怪罪下来……”。

如今,东沙城之内只有一万七千左右的兵力,之前搭建的驻军大营中,最多也就五千的兵马,无论那头儿,都抽不出更多的兵力来。

“若是朝廷派人来就好了,在这里交接,之后的事儿就不用管了”,林宗武不止一次设想过:能这样解决此事。

但朝廷来了旨意:黄沙城是否攻打,可自行处置;押送阿帖木尔、魏申回京,也由林宗武自行安排处置,且要尽快押回京城。

好吧,这样的旨意等于没有旨意,但没有旨意,本身就又是一种旨意。

林宗武思来想去:一切还是得要靠自己,靠不得别人,也怨不得别人。

看样子,朝廷短期之内是不会增兵增饷了。为能腾出手来,全心全意备战、一举拿下黄沙城,林宗武决定:先尽快将阿帖木尔、魏申押送到京城。

“北方的战事要继续打下去,而这二人回京城的时间,也不能再拖了”。

经过一番权衡,林宗武已拿定主意:“经本将再三斟酌:就派七千兵马押送,由各千户所千户大人统领,从东沙城中调出七千之余的人马,明日就上路,直奔京城而去”。

他特意说道:“之前,在战事中负伤而又恢复差不多的,就编到这七千人当户,到京城后也算大功一件,算是一点补偿吧”。

至于那些伤势重的兄弟,也一起南下回京,他们大多已无法再战,回家是迟早的事儿,此次刚好与这七千人马同行,路上不用走的太急,也好有个照应。

据此,东沙城中只剩


状态提示:第535章 押送回京(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