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明略>第744章 恍惚了一下

“大伙儿加把劲儿,仲大人说了:今晚好酒好肉、管够……”。

阳光明媚,灶户们在盐田干的正起劲儿,仲逸更是三天两头的加餐开小灶,简直要把这些人惯坏了。

有之前从唐小丫那里得来的制盐秘籍,又有这些老灶户们的经验,改进制盐颇有成效,产量也提高不少。

“仲大人,照这样下去,我们这一年的产盐量,都赶上往常三年的了”。

说话的是一个老灶户,林大团走后,他便成了这些人的头头,看到眼下的成效,简直乐得不行。

“何止三年的产量?看看我们现在制盐的成色,再看看过去的:成色不好不说,不知浪费了多少东西”。

还未等仲逸说话,其他灶户也吩咐凑了过来,说到今年的收成,难以掩饰脸上的喜悦之色。

仲逸笑道:“那都是大伙儿的功劳,本官已向京城那边定了一批新工具,到时还能改进,而且要继续扩大产盐量”。

那老灶户连连摇头道:“仲大人可不敢这么说,我们这些人都干了大半辈子了,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场面,若没有仲大人,我们怕是一辈子也见不到这一幕……”。

话到深处情难自已,不少盐户竟纷纷落泪:“对我来说,这些盐就是我们的饭碗,就是我们的命……”。

如同耕农见到茁壮的庄稼,猎户遇成群结队的猎物,灶户们眼下的心境与之一模一样。

仲大人,你可千万不能离开这里,不能回京城啊,众人最担心的还是这个。

那老灶户却长长叹口气:“大伙儿听我说,从情感上来说,我们都不希望仲大人离开盐井,但做人不能太自私……”。

太自私?不少人立刻抬起头,哑然的望着他。

那老头儿继续道:“我们虽不懂朝廷大事儿,但就云南来说,像仲大人这样的朝廷命官是绝不遇到的,唯独仲大人是个例外,我们……不能耽误了仲大人的前程,大明更需要他,朝廷更需要他,若是让他一辈子呆在这里,反倒是一大损失啊”。

断断续续的说完这句,众人再次默默的低下头了。

真诚之言,真诚之人,随意感慨往往胜过万千华丽之语,仲逸只得轻松向众人道:“老伯言重了,本官的存留在于朝廷,不是你们能决定的,也不是本官能决定的”。

末了,他保证道:“大伙儿放心,只要朝廷没有新的旨意来,本官便赖在这里不走了”……

午后的林间更加凉爽,烈日之下难得这一片好天地,鸟语花香的时节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也不是随时可以领略到。

翻山越岭、穿林海、下江河,对林大团而言,这些日子他似乎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全然是另外一种心境,就连之前的闷闷不乐,也变的淡然许多。

起初他对仲大人之命还心存疑惑,但如今看来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像高瞻远瞩、先见之明之类的,远远不能形容。

啊……欠……,接连打了几个喷嚏,林大团感觉浑身一个哆嗦,竟微微有些发冷。

林大哥,这无故打喷嚏,是有人骂你呢?还是有人想你了?。

在一旁干活儿的小灯笼见林大团在那里发呆,不由的上前给他来了个惊吓,一手重重拍在他的肩膀上。

别闹,没个正行,我平日里没做亏心事儿,谁会骂我呢?。

林大团坐在草地上,不由的想到了那些灶户们,还有仲大人。

小灯笼自讨没趣,只得懒懒的说了一句:“肖大哥去井边打水去了,我去看看啊”。

走了几步,他又开始嘟囔起来:“这个林大团,简直就是个林大怪,一点幽默感都没有,只知道干活儿,一点乐趣都没有……”。

林大团懒得理这个小兄弟,其实这个小灯笼也就是嘴上的功夫,人还是挺不错的,否则仲大人也不会让他来。

午后有些乏,林大团干脆斜躺在一棵大树干边,半睡半醒的样子,就当是歇息了。

他能想象的来,如今的盐田一定是人一派热闹,只要有仲大人在,这样的场景就是常态,令人羡慕。

产盐量上来,制盐手法提高,今年对灶户们而言简直就是大丰收的一年,所有人再也不用愁缺衣少食了。

“得要向仲大人提个醒:今年的盐价应该提一提了,盐引也可以多发些,这样盐课衙门的进账就对多很多”。

林大团这样琢磨着,似乎又觉得哪里不对:这事儿……仲大人一个人能决定吗?不过……盐课衙门确实应该有些进账了,仲大人的贴的银子太多了……。

“若是铜矿能开出来,又能增加多少收成?不过,这还得是要仲大人管着才行,否则……还不如不开”。

可是,这些开矿的银子从何而来?那些苦力们又从何而来?。

林大团就这么胡思乱想着,隐约间似乎听到了一阵异动,他只是微微动动身子,心里估摸着:大概是肖大可和小灯笼回来了吧?

这个肖大可还真是不错,虽说是盐课衙门的库大使,但对兄弟们从无二话,大伙儿都服他,程默走了之后,便由他来,算是一拍即合。

至于小灯笼嘛,年纪还小,就让他再玩几年吧,也算这个小子命好,跟着仲大人这样的好官,下半辈子都不用再愁了。

林大团感觉额头有些发烫,不知是累了还是病了,只觉得有些口渴,肖大可不是刚打好井水吗?

“快起来,别他么装睡了,小心老子一刀剁了你”。

这一声喊,彻底


状态提示:第744章 恍惚了一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