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320节 寸步不退
p>

“我赞同!”黄维表态,“继续打下去!兑现我们当初的誓言!能多杀日军一万是一万!多杀八千是八千!全体成仁!为国尽忠!”他看着蒋纬国,眼神明亮,满脸正气。

现场高层里,唐生智和宋希濂是主张弃城撤离的,黄维、李玉堂、阚维雍主张继续坚守,实际拥有决定权的蒋纬国则有些迟疑不决,他随后望向萧爻。

萧爻显得对阚维雍感同身受:“放弃南京,确实很可惜,南京这个绞肉机其实只发挥出一半的威力,坚持下去,还可以继续让日军死人流血的。”

“如果可以增兵的话,我们还能打得更好的!”黄维也激动起来,“为什么不继续打呢?五十万日军又如何?我们再狠狠地杀他一批!即便最终全军覆没,也死得其所!也死而无憾!”

“对!就是这样的!”阚维雍愈发激动,“我们在城内修建了那么多的工事,就是为了在巷战中继续痛击日军!还有那五座炮山,紫金山、幕府山、北崮山、红山、雨花台,都快被我们掏空了!每座山都是一个立体化的大堡垒!山体内坑道多得像蜂巢蚁穴!不将其彻底发挥出全部的价值,太可惜了!”

唐生智摇头苦笑:“五十万日军,五十万日军啊...”

“我也支持继续打下去!”萧山令表态道,“大部队真要弃城撤离,肯定需要断后部队。”他望向阚维雍,目光炯炯,“伯涵(阚维雍表字)老弟,我的宪兵团愿意跟你的工兵旅一起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炮兵旅一样!”南京炮兵旅旅长蔡忠笏大声表态。

宋希濂看了看豪气干云的黄维、李玉堂、萧山令、阚维雍、蔡忠笏,摇头笑道:“诸位如此豪壮无畏,宋某岂能临阵脱逃?好!我们一起留在南京!死战到底!”

蒋纬国看了看众人,会心地笑了:“中国军人都能这样,我们泱泱大中华岂会亡于东瀛倭寇?好!我们不走!继续留在南京!跟日本人干到底!杀他一万是一万,杀他八千是八千!”他深深地受到现场群情激奋气氛的感染,胸口热血澎湃。

“那我们必须要求增兵了。”唐生智虽然还倾向于弃城撤离,但也默认了众人态度,“眼下的八万兵力确实有些不足,更何况其中一半还是民兵。如果能再给我们增兵五个师,继续打下去就有希望。”

“五个师太多了。”萧爻开口道,“两个师就够了。因为我们增兵太多,日本人反而会再次犹豫不决,不打了。我们想要继续杀伤日军,前提是日军继续攻打南京,我们实力自然不能太强,太强了,日本人可能不打了。”

众人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五十万日军兵临城下,如果城中守军有二三十万,日军可能知难而退,所以,城中守军其实不能“太多”。这其中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如果诸位长官没有别的异议或对策,我们就定下这个方案。”蒋纬国最后道,“我们不弃城,继续坚守南京!同时,请求武汉大本营向南京进行‘有限的兵力增援’。”

将领们互相交换了眼色,最后都点头表示赞同。

半小时后,蒋纬国给远在武汉的蒋介石发去了电报,阐述了南京战场的新局势以及守军高层的结论和请求。

蒋介石十分吃惊,毕竟五十万日军压上来绝非儿戏,即便是南京军这种中国的最强部队,最起码也要十五万才撑得住(在军事学上,如果攻守双方其它因素都差不多,那么在人数上,守方人数起码是攻方四分之一才能顶住)。蒋介石对南京战役的战果已经感到非常的满意和满足,他原本估计能守一二个月、杀伤日军十万就非常好了,没想到居然守了三个月、杀伤日军二十万,大大地让他惊喜和激动,眼下,他不再“强求”蒋纬国,他担心蒋纬国真的会死在南京,因此用词比较委婉地劝蒋纬国撤离南京。蒋介石发电报给蒋纬国,大致上意思是:你和南京军能打成这样,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现在弃城,绝非失败,而是必然合理的措施,你们绝非丢弃国土、丢弃国都的罪人,恰恰相反,你们都是国家的英雄,事已至此,不需要勉为其难地强求自己。

蒋纬国态度十分坚定:“父亲,我意已决,南京军和南京城都可以继续打下去的,只是需要兵员,您不要浪费时间了,立刻调遣两个师增援南京,这对军委会来说应该是很容易的,两个师、二三万人即可,但必须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宁缺毋滥、质量第一。”

蒋介石思考再三,决定批准蒋纬国的请求。

接到增援南京城、加入南京军的国军部队是第74师、预备第2师,两位师长分别是王耀武和陈明仁。蒋纬国要求“精兵”,蒋介石肯定百分之百地满足,他同时担心儿子的性命,自然把精兵送入南京城,第74师和预备第2师都是清一色的精兵。第74师其实是第74军,国军已经组建第74军,下辖第51、第57、第58师,由于南京城和南京军要求“质量第一”,所以第51师、第57师、第58师把三个师的老兵、大部分武器集中起来,合编为第74师,全师1.8万兵力。至于预备第2师,则由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且未加入南京军的老兵和伤愈归队的受伤老兵组成,奉命前去南京战场时又得到很大加强,全师1.2万兵力。

两个师、三万精兵,毋庸置疑,南京军得到了极大的输血。出发前,王耀武和陈明仁对本部官兵宣布道:“我们要去南京战场了!我们要


状态提示:第320节 寸步不退--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