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新宋英烈>第五十二章 通天之路(二十三)

张维信一番解释说完,真正引起柴荣君臣三人注意的就是他那句“三、四年之内陛下必定会挥师北伐”。赵匡胤和那位张姓大臣的第一反应是这小子太狂妄了,此前官家为统一天下而令众臣献计,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王朴王大人所上的“平边策”已经是群臣之中最大胆的计划了,可其宗旨依然讲求的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建议官家先行平定南方各个割据小朝廷,待国势强盛、兵强马壮之时再行北伐。

这会儿这个才回到中土两年多,只是个平头百姓的张维信竟然提出比“平边策”还要激进的战略,认为官家三、四年之内就会进行北伐。以现在朝廷的实力看,三、四年之内连南方都不一定能平定得了,更不要说去和实力远强于南方各国的契丹人作战了。

因此,张维信话音才落,张、赵二人便齐声责其狂妄。而张维信则一边向柴荣请罪,一边偷眼观察柴荣的表情。结果他却发现,柴荣的脸上并没有责怪的神情,依然像刚才一样的平静,这让张维信略微松了一口气。

柴荣之所以没有怪罪张维信,是因为张维信这番话令他颇有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作为一位目标远大、雄才伟略的皇帝,统一天下是其毕生追求的目标。此前他虽然接受了王朴“平边策”中的战略思想,决定执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但是,登基头一年便被伪汉的刘崇来了个下马威。虽然高平一战周军大败汉军,但终因当时的周军实力不济,无法迅速攻破太原城,而契丹人又在一旁虎视眈眈,不得已才班师回朝,使得伪汉朝廷得以苟延残喘。

可以说,柴荣对刘崇和他的伪汉朝廷恨之入骨。现今刘崇虽然已经死了,但他建立的伪汉朝廷还在,他的儿子刘钧还在当着伪皇帝。这令柴荣如鲠在喉,必欲除之而后快。可是,要想铲除伪汉,必然会和其保护者契丹人发生冲突。而欲击败契丹,则必先稳定自己的后方。如今占据着江北淮南一带的南唐与契丹往来频繁、暗中勾结,若自己挥师北伐幽云,则南唐很可能会趁机袭拢自己的后方,令自己首尾不能相顾。

正是这种两面受敌的局面,才促使他接受了王朴“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打算平定南方后再行北伐。可即便是主张武力征服天下的王朴,也只是给出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而没能琢磨透柴荣对于北伐的迫切心情。因此,在王朴的“平边策”中,提出的是将南方各个朝廷全部平定之后,再进行北伐的稳妥方针。

如果按照王朴的建议进行,恐怕得花上十来年的时间才能开始进行北伐。虽然当初柴荣曾经说过,自己要“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但现在的他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总希望能快点完成统一大业,让老百姓们能有一个安稳日子过。因此,在柴荣的内心当中,一直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在平定南唐后,先将南方的各个小朝廷放一放,而是尽全力挥师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彻底铲除伪汉小朝廷,使自己的北方边境不再受契丹人的威胁,而后再专心致志的兵锋南指,一统天下。

因此,当听到张维信推断大周军队在三、四年之内必定北伐时,柴荣不但没有觉得他是口出狂言,反而认为这个来自海外的布衣书生很对自己的胃口。于是,他既不生气也不恼怒,而是依旧用他那沉稳的声音问道:“张维信,想不到汝一个才回到中土不久的布衣书生,竟然得出如此推测。汝可知道,朕曾经向朝中众大臣问‘统一天下’之计,其中最大胆的计策也只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等到南方各伪朝廷被悉数平定之后,才能适时进行北伐,收复幽云、铲除伪汉。若是按此计策行事,即便南方兵弱,要想在三、四年内完成也是不可能的。是以,朕很想知道,汝是如何推断出朕必会在三、四年内出兵北伐的?”

见柴荣对自己刚才的一番话不但不着恼,反而很感兴趣的样子,张维信心中多少有了些底,他将自己的思路略微整理了一下后,说道:“陛下,虽然草民的推断与朝中大臣所拟定的平定之策相比似乎过于急迫,但草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推断,实际上正是基于与陛下刚才所说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策相同的考虑。或者说,草民的想法与陛下正在执行的策略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只不过,朝中大臣的观点是‘先南后北’,而草民的想法是‘先南后北、再南再北’。”

“何为‘先南后北、再南再北’?”张维信的新奇观点引起了柴荣的兴趣,他连忙追问道。

张维信解释道:“陛下,所谓‘先南’者,是说在北伐之前,一定要先挥军南下,收复江北淮南之地,将南唐势力彻底赶过大江去。这样一来,在陛下北伐时,即便南唐主有策应契丹之心,也会因为江水阻隔而收效甚微。

所谓‘后北’者,是说在收复淮南之地后,陛下即可放心的将兵锋北指,进行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将契丹人赶回塞外。随后,陛下便可挥师向西,一举扫平伪汉,拔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所谓‘再南’者,是说陛下在收复幽云、铲除伪汉后,大军再次回头向南,渡过大江,将江南的各个小朝廷逐一平定,初步完成天下一统。

所谓‘再北’者,其实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分为两部分。一


状态提示:第五十二章 通天之路(二十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