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新宋英烈>第九十八章 兵分两路

应历九年(显德六年)阴历三月十八一早,尽管持续了数日的雨势暂时停歇,但天气并未放晴。在霞云岭“飞龙寨”宽阔的校阅场上,“飞龙军”第一步兵团、第二步兵团、炮兵团、“游骑兵”营、“狼牙营”的全体官兵,以及“飞龙军”其他部队和“保安军”所有连以上军官肃然而立。整个队列在依然略显阴沉的天空映衬下,让人感觉到一种肃杀的气氛。

辰时正(上午八点),穿着笔挺合体的军装,肩头佩带着上将军衔的王崤峻,在其他三位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以及军事部、保卫部众兄弟的陪同下,健步走上校阅台,为即将出征的“飞龙军”、“保安军”的将士们训话,做战前动员。

由于自打拜扶摇子老神仙为师后,王崤峻便一直坚持习练武艺,身材远比穿越前那典型的将军肚式要好得多,也健壮得多。再加上按照前世军装样式量体剪裁的军礼服,因此他甫一站到校阅台上,那威风凛凛、英姿勃发的气势便令台下众将士眼前一亮,精神也为之一振。

王崤峻对自己亮相的效果显然也很满意,他略点了一下头,声音宏亮的说道:“弟兄们,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幽云战端已开,周辽两国为了这十六州之地大打出手,你争我夺。尽管周军在此前一直势如破竹,几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三州十七县,其前锋甚至已经进抵固安城下。但其先锋部队在固安城下已被阻多日,城池久攻不下。而那个契丹人的所谓南京留守萧思温前日已然亲率六万大军自幽州城南下,欲阻拦周军于固安城下。而在关外,契丹皇帝也率领十万大军日夜兼程赶来,意图援助幽云辽军,与周军决一死战。

想那周军虽然兵马精悍,但其以十万人马对契丹人十六万大军,在人数上已经居于下风。再加之周军大部均为步兵,而契丹军却是以骑兵为主,在战力上又是不如。这样的情势,纵然那周天子再有雄才大略、再有雄心壮志,若想在这幽云大战之中取得胜利,只怕也是难上加难。当然,爷我说这些并不是要长契丹人志气,而灭我汉家威风。爷我说这些是想告诉诸位弟兄,现在便是爷等用兵之时,亦是大家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时机来了。

想这幽云十六州之地自上古以来便是汉家土地,却被那儿皇帝石敬瑭割让于契丹人,至今已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幽云百姓无一日不期盼驱逐契丹蛮夷、复我汉家河山。尔等既为幽云百姓之子弟,自当为自己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实现这一愿望。我‘飞龙军’、‘保安军’人数虽少,但兵强马壮、悍勇无敌、以一当十。周国十万大军无法完成的收复幽云十六州大业,我‘飞龙军’、‘保安军’四万将士来替他完成。届时诸位便是幽云百姓的救星、是被后人称讼的光复功臣,封妻荫子、光耀门楣更是不在话下。

而且,收复幽云不过是诸位弟兄建功立业的第一步。尔等不但要驱逐契丹蛮夷,将其赶回塞北苦寒之地去,还要牢牢守护住这片土地,使其再也不会被如石敬瑭那般利欲熏心,只想着皇位的无耻之徒拱手送于外人;再也不会被贪婪残暴的北方蛮夷所染指,使尔等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再经历尔等所经历的那种低人一等、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待他日时机成熟,尔等更要挥军北上,直捣契丹蛮夷的老巢,将其在幽云十六州、在汉家土地上犯下的累累罪行一并清算。到那时,诸位弟兄不但会成为幽云百姓心中的大英雄、大功臣,还会成为中原所有汉人百姓心中的大英雄、大功臣。不但会为百姓所敬重,还会名垂史册、流芳千古。”

王崤峻在校阅台上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经过上百名高门大嗓的兵士接力复述,瞬间便传遍了整个校阅场,令台下的众将士也是听得热血沸腾。尽管出于对“飞龙军”、“保安军”各项奖惩制度的了解,那些中高级军官们少不得会有利用此次大战来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念头,而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则多少都存了立功受奖、升职领赏的打算。但是,有赖于各级监察、监军等政工军官长期以来的教育,众将士在出于获取自身利益的考虑而立功心切的同时,绝大部分将士的心中也自然而然的生出了一股为本地百姓而战、为自己子孙后代平静、安逸的生活而战,为汉人不再受外族蛮夷欺压而战的豪情壮志。

眼见校阅场上数千将士斗志昂扬、士气高涨,站在王崤峻身后不远处,肩头挂着中将军衔的钱远山和曾志林二人互相对视了一下后,便非常默契的上前几步,跃下校阅台,举起手臂,带头高呼“我军威武、我军必胜”、“驱逐契丹蛮夷、光复汉家河山”。随着他们的呼喊,张维信和杨新这二位“飞龙军”、“保安军”的副都监军使立即意识到这是调动将士们情绪、激励其斗志的好机会,连忙示意唐潮、穆特尔、黄海、辛飞宇、杨新、王峰、吴鹏等军事部、保卫部的兄弟们,以及有资格站于校阅台之上的那些本地人高级军官一起来到校阅台之下,也跟着钱、曾二人振臂而呼——甚至连李俊武都被张维信拉着一起跳下校阅台喊口号。在这些人的的带动之下,呼喝口号的声音由近及远,自校阅台跟前一直延伸到受阅军阵最边远的位置,几乎只是在一瞬之间,整个校阅场便都沸腾了起来。

听着那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喝,望着台下群情激昂的众兄弟、众将士,一向稳重的王


状态提示:第九十八章 兵分两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