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新宋英烈>第五十四章 怒火焚城
城的包围;原配属于左路军的“飞龙军”第一步兵师师属炮兵团、第一独立炮兵团,调至句容县城下,加强右路军的炮兵火力。

如此一来,句容县城下便聚集了三个师属炮兵团和一个独立炮兵团共四个团的炮兵火力,再加上各步兵团、骑兵团团属炮兵以及直属南征军总指挥部所辖的火箭炮营的十八部十六管火箭炮,右路军麾下炮兵实际上已经超过五个团,装备各种类型、各种口径的火炮超过四百门——这还不包括各营连所属小口径迫击炮。这样的火力规模已经堪称自北平军组建以来炮兵集群之最。

如此规模的炮兵火力集结一处,能够发挥出怎样的威力,漫说是周军的普通兵士,就连像王保山、武平东等师长级别的高级军官也是毫无经验可谈。在当前这个时代,也就只有来自现代社会,通过各种渠道见识过现代化战争场面的穿越众们,才能对此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是以,当得知句容城将出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炮兵火力打击的消息后,右路军的将士们自然是为自己能够亲身经历这样的“盛况”激动不已,而左路军的官兵们却对自己无缘得见这样的历史时刻而深感遗憾。好在王崤峻、徐绍安等统帅善解人意,虽然由于包围金陵城的需要,不能将左路军调去句容观战,却也下令除部分留守值班的军官外,左路军营和营以上军官,以及南路吴越军指挥使以上军官组成观摩团,随王崤峻一同前往句容县,亲身经历这次非常难得一见的行动。除此之外,王崤峻还下令从金陵周边召集了超过三百人的当地士绅百姓,将他带往句容县,一同感受这次震撼人心的行动——炮击句容结束后,这些本地士绅百姓将会被设法送到金陵城及其他江南重要城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城内的军民宣传周军的威武,打击他们的士气和斗志、消弱他们抵抗到底的决心,为以最小代价攻克金陵城提供助力。

建隆二年阴历六月初二,经过充分准备的各炮兵团、营、连在步兵和骑兵的掩护下,按照事先划定的区域,迅速进入句容县城以北的作战位置,开始布设阵地。不过短短小半个时辰的时间,各炮兵阵地便布设完毕,四百余门各种类型、各种口径的火炮蓄势待发,黑森森的炮口直指句容城,只等他们的最高统帅下达攻击命令。

建隆二年阴历六月初二上午巳时正,站在高高的望楼之上的王崤峻放下手中的望远镜,不带任何语气的向侍立于身旁的传令兵吩咐道:“开炮。”

传令兵闻言立即将手中的红色令旗向句容城的方向连挥三下。随着他手中的令旗挥动,同样的命令自中军望楼一层层传递到各炮兵团、各炮兵营、各炮手连,直至每一名炮手。在王崤峻发出开炮命令三十秒后,各炮兵阵地上的所有火炮的炮口几乎同时闪现火光、喷出硝烟,四百余发各种类型、各种口径的炮弹呼啸着飞向句容城,将死亡与毁灭带给城里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即将万劫不复的官员守将和士绅百姓。

由于射击距离不同、飞行速度不同、射击角度不同,所以四百余发炮弹虽然几乎同时发射,落地的时间却是有先有后、差异明显。是以,第一波四百余发炮弹带给城内士绅百姓的不是一记直来直去的重拳,而是连绵不绝的组合拳。一声又一声的剧烈爆炸、一团又一团的浓密烟雾,在句容城内此起彼伏,将这座小城由人间带入了地狱。

对句容县城的炮击前后持续了近半个时辰,到作为压轴收场的第三轮火箭炮发射结束为止,南征军的四百余门火炮共向句容县城发射了一万余发炮弹。若不是考虑到需要为后续作战预留足够的炮弹,王崤峻甚至有意将目前南征军所贮备的近三万发炮弹全部打出去。饶是如此,此次炮击句容也创造了“飞龙军”成立以来的纪录,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虽然单就一座县城来说,周长十五里的句容城并不算小。可近一万余枚炮弹的持续轰击,对于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句容城来说依然是灭顶之灾。作为直接面对周军炮兵阵地方向的北侧城墙被完全摧毁,其它三个方向的城墙亦破坏严重。城内各种建筑、民居可以说全部都经受了炮火的洗礼,整座县城里在炮击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完整的房屋和建筑很少,被全毁或者半毁的房屋和建筑更是比比皆是。而城里军民的伤亡数字更是创造了南征以来,江南州县的损失之最。在总共两万五千军民——城内原有士绅百姓八千、守军两千,县城周边逃入城内士绅百姓一万、援军五千——之中,包括将句容县城带上这条绝路的始作蛹者卢绦的数名心腹亲信在内,死于炮击者五千余人,受重伤者亦有近五千余人,其余一万五千军民也几乎个个受了或大或小的伤——卢绦本人被炸断左臂,其侥幸未死的那几名手下亦个个挂彩,有两人恐怕活不过三天。而且,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这个时代的重伤者几乎很难存活下来。所以,城内因炮击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超过万人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如此算来,持续了不过半个时辰的炮击,就带走了句容县城里近百分之四十的生命,其现在的状况用惨烈二字都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句容县城内的凄惨景象,令随周军一同进城的那三百余名江南当地士绅百姓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亦令其从骨子里生出了对周军的惊惧、敬畏与臣服。而随着这三


状态提示:第五十四章 怒火焚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