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想为乡人解释一下——在东京城中,即使是其他族裔的胡人,只要看见相似的特征,都让吴平倍感亲切,引以为同乡——但他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说。
十多年前的一次大战,黑汗失去了近万精锐。
两年前,北庭宋军大举出动,两万汉兵,八万部族,一齐杀向伊犁谷地,连续两次大规模的会战之后,黑汗国中的精锐尽丧。
整个伊犁谷地,彻底臣服在中国的铁蹄之下。
包括吴平,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在族中通用的名字,可是当他出来后,就立刻自觉自愿的做了汉家人。
不过他这样只能上蕃学。只能学习与工器、火器、自然无关的课程,释道两家都能学,儒家经籍也能学,但诸科中明算、明工,医科的课程不行。
刚进蕃学的时候,就有人提醒他要小心一点,如果被发现私藏了有关自然、工器方面的书籍,就完了。
甚至都不是被赶出学校就能完事的。
“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告诉吴平此事的朋友这样说道。
名义上蕃学属于国子监管辖,只能学习佛、道。所有的归化民都会被安排到大相国寺内的蕃学学习。
吴平和他跟班对这样的科目毫无兴趣,甚至视为蛊惑人心的外道。但他想学的火器,却哪里都没有教授。
最终,他还是被迫的学了下去。尽管对这些散发着异端臭味的教科书深恶痛绝,可他也只能每天去课堂上课,每天与朋友往来,将无聊的日子厮混下去。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过,树上的叶子渐渐掉光了,寒意已经笼罩了京城。越来越多的物资从京师送往河北、河东,战争的弓弦越绷越紧。而吴平也对东京城熟悉了许多,但只是表面上的熟悉。
东京城是繁荣的,宏伟的,富丽堂皇的,却也是冷漠的,跟他毫无关系的。
心中的想法,反映到日常的言行中,吴平一举一动就都带着桀骜不驯。
“看来是不用见了。”
韩冈听到了相关报告之后,有些遗憾的说着。
他还记得当年与广锐军都虞候吴逵的两次短暂的接触。那是个为人坚毅,深得人心的领导者。
自诈死逃离之后,他先是在西夏冒头,西夏灭亡后又远窜西域,再一次打开了一片天地。其百折不挠的性格,白手起家的能耐,普通人难以望之项背。
不过,他如今也就一部族之长,手下几千兵马,控制着方圆几百里的土地。
这也是吴逵的极限了。
一个外来者,在当地缺乏足够的根基,很难得到人们的拥戴,依靠妻族得来的势力,无法坐大。。
不过吴逵作为汉人,又是当地酋首,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扩张到西海湖【巴尔喀什湖】,将他的领地囊括入疆域之内的情况下,本来可以得到重用。只是国中知道他的底细,不愿过于抬举他。一介叛将,反复之辈,怎么可能重用他?
两面难得讨好的情况下,吴逵先通过顺丰行联络上了冯从义,几番书信往来之后,派了长子返回内地。
韩冈对吴逵昔年的遭遇还保着几分同情,同时也因为吴逵的汉人及当地部族之长的双重身份,尚且愿意重用他——只要放下他当年叛乱之罪,吴逵其实是中国在西海周边最好的代理人。
只可惜吴逵的儿子表现不佳。
西域之西的西海之地,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土归流,扶植一个心向中国的统治者是最省事的做法。吴逵很合适,可他的儿子是一个不顺朝廷的混血儿,这就对未来的计划不利了。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惜了。”
即使是汉人,如果在异国待得久了,也难免被同化。至于从小在异族中长大的混血儿,如果心慕父邦倒也罢了,要是彻底站到母族一方,损害中国利益,那就只能换个扶持对象了。
是从吴逵的儿子中再挑一个,还是另选他人?或者说,干脆成立一个共同开发边疆的新团体,合股经营,利益均沾?
韩冈暂时无法决定,这件事必须征求过北庭都护府的文臣武将的意见才行。
“大人,这吴平就放过了?”
在韩冈书房中负责汇总各方报告的韩铉,对吴平心中耿耿,总觉得对叛逆的儿子,一个吃里扒外之辈,根本没必要太客气。
韩冈停下笔,想了一下,“记得新城右二厢新建了几栋楼吧?”
韩铉点头,这几栋楼不归他管,但也是慕名去参观过。
“给他一套独间。”韩冈道。
“为何?”韩铉反应迅速,“要把他养起来?”
韩冈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案头上,随口道:“在京师住得久了,让他回去西域怕是习惯不了。”
“习惯?”韩铉立刻就想明白了,“西海旁的小部族,哪里能有什么好东西。等他在京师都住习惯了,就让他回国去。”
他说着就笑了起来,“现在让儿子去住那些没改造的屋舍,儿子也住不惯了。”
家里最近装了陶瓷烧制的抽水马桶,这是将作监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为此还改造了府中的下水道,而那几栋新修的四层砖楼,都预先设有同样的卫浴设备。说实话,让韩铉出京住客栈,无论多高级,他现在都不愿意,同时也不习惯了。一个习惯不了部族生活的部族之长,等他回去后不知要惹出多大祸端。
但这够吗?
韩铉总觉得心里不痛快,他更希望能在灯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