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来到急诊科的时候,患者已经从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病房内郑思海、刘一航和陈月娥都在

患者已经醒了,斜靠在病床上,脸色虽然还有些苍白,但是眼睛却已经有了神采患者家属陪在边上,连连向郑思海三个人道谢。

陈熙走进病房,刘一航就笑着道:“我们的大功臣来了”说着还对患者家属道:“你们要谢,就谢谢陈医生,当时医院库存血源不足,倘若不是陈医生妙手回春,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陈医生,谢谢您”患者的丈夫和婆婆都急忙向陈熙道谢。

陈熙和患者家属客套了两句,这才在病床边上坐下,伸手给患者诊了脉:“嗯,已经完全脱离危险了,就是身子还有些虚,等会儿我再开一剂调理的方子,回去之后喝上十剂,再过半年,就可以再次要小孩了”

“陈医生谢谢您,谢谢您。”

之前患者在抢救室抢救的时候,急诊科的医生自然已经和患者家属进行了沟通,患者家属也知道患者病情有多严重,眼下患者不仅转危为安,听陈熙的口气,并不影响以后再怀小孩

“不用客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陈熙笑着道:“这次回去之后还是要多注意,把身子调理好,到时候临盆还是来县医院的好”

这几年全国的医疗政策已经开始逐步完善,对于一些没有行医资格的村医进行了严厉的打击,特别是对于生育大多数的城镇都已经有了前往医院的意识,也就是一些小地方还在家里生孩子

同时也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一些人东躲xc,生孩子更是偷偷摸摸,这也无形中给生育造成了很大的危险。

自古至今,在西医还没有完全普及之前,生孩子确实是困扰着人类的大难题,特别是在以前,因为难产死亡的婴儿和孕妇比例非常高

从客观上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在有些方面,中医确实比较欠缺,特别是失血、发炎、感染等等这些问题,传统医学肯定是不如现代医学的。

再一个,自古至今,即便是中医最为巅峰的时期,中医人的人数也比不过西医,厉害的中医人那就更少了。

在清末民国时期,当时全国的中医人有三十多万人,登堂入室的中医人却不过上万人,名家国手那就更少了,而到了建国之后,全国的中医人却锐减到了三万人

别说三万人,就算是三十万人,放在全国偌大的人口基数之中,那也是杯水车薪,再看看现在的西医,基本上可以做到村村有村医,每个镇都有镇医院,至于县城,大多数的县城,上规模的医院也不下三家,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递增

陈熙和郑思海回大内科的时候,一边走郑思海一边对陈熙道:“刚才龚院长通知,市第一医院这次给了我们医院五个交流名额,我们大内科分了两个我准备把你的名字报上去。”

“五个名额?”陈熙也吃了一惊,虽然林子华当时给他说过回去之后会和陈新文沟通,陈熙却没想到陈新文竟然一口气给了县医院五个名额。

陈熙在市第一医院呆过,自然知道这个交流名额有多么难得。市第一医院每年不仅仅要给一些医学院校分配一些实习名额,同时也要给一些下级医院分配一些交流名额,如此分摊下来名额是非常少的。

“我就算了吧。”陈熙道:“您也知道,我刚从市第一医院实习回来,这个名额还是给其他人吧,周林东挺不错的。”

“你真的不要?”郑思海早就猜到陈熙可能会这么说,所以才和陈熙商量,他笑着道:“这一次的交流名额和你之前的实习不同,是会记录在你的履历中的,这对你以后升迁很有帮助。”

“真的不需要。”陈熙笑着点头:“我才来县医院还不到两个月,不着急”

对别人来说,这个交流名额或许弥足珍贵,但是对陈熙来说,这个名额还真的可有可无,他要是真的需要,完全可以不占名额,一个电话,陈新文估计也给单独给他一个

在市第一医院实习了大半年,陈熙还是知道第一医院的情况的,确实很锻炼人,这样的机会给其他人比给他更有用

至于说前途,要是真的为了前途,他就不会回来了。

跟着季同辉学医十年,四处行医,这些年陈熙医好的疑难杂症并不少,并非自傲,而是实事求是的说,陈熙现在的水平绝对已经登堂入室了,放在整个杏林界那也绝对是排在中游偏上的

这么多年,陈熙自然不像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那样,最起码的自信还是有的

借用季同辉的一句话,陈熙现在需要的是积累,只有积累到了,水到渠成,厚积薄发到时候绝对一飞冲天。

这就好比一些玄幻小说中的主角那样,并不需要尽快的提升境界,而是要打好根基,只有根基扎实,后面才能一路坦途

季同辉曾经对陈熙说过一句话,陈熙认为很有道理。

这个世界上,钱财、权势,很多东西都是空的,即便是家财万贯,也有倾家荡产的可能,即便是权势滔天,也有无权无势的可能,唯独一点才是最实在的,那就是自己学到的本事

作为医生,立身之本就是自己的技艺,只有拥有精湛的技艺,让人侧目的医术,才能站得稳,哪怕一时挫折,也总有度过去的时候

不仅仅季同辉,陈熙的父亲陈桂仁虽然只是一位泥瓦工,当年也是上过高中的,陈熙要去平江上大学的时候,陈桂仁曾对陈熙说


状态提示:042.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