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华夏海权>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太凶残了

你没看错,徐怀德最终选择的目标是德国人!三支部队中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好也是对周宣威胁最大的那支部队!先打败德国人可不仅仅是为了敲山震虎,从情报上看,土耳其人动作最慢而且最为犹豫,暂时可以放放。奥地利人虽然行动坚决,但是可惜的是他们距离最远,补给和消耗肯定也是最大的,让坦克自己跑而不是靠火车或者拖车跑这么老远的话,那么对于坦克发动机和履带来说绝对是一个考验。即使打赢了伊朗人,奥地利人的状态也完全可以称得上强弩之末了!所以真正的威胁只有一个,那就是那支德国装甲师!这个师的指挥官是谁来着?好像是一个叫斯托克豪斯的家伙,算你倒霉,就拿你祭刀了!

作为防御战专家的徐怀德并不是不懂得进攻,相反,这个在军中内部被称为怪才的家伙在进攻战术中往往能搞出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奇妙搭配。而到目前为止,徐怀德玩的最顺手也是最经典的战术就是他自己独创的坦克歼击车与坦克配合进攻的战术。一般而言,没有炮塔的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被认为并不适合参与到进攻作战中,底盘和动力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东西空有强悍的火力和装甲,但是速度缓慢而且射界狭窄。坦克之间的交手通常都在1000米以内,双方高速机动,不知道什么时候侧面就露出来了。而坦克歼击车只能转动车体来攻击,这种笨重缓慢的车辆在没有预设阵地掩护的情况下会非常艰难。

而徐怀德的解决办法是这样的,坦克和坦克歼击车的混编!让部分部队打破原有的坦克连和坦克歼击车的搭配。而是使用坦克歼击车和坦克混编成独立的加强连。前者担任攻击的矛头和防御的盾牌,后者为前者提供掩护。在较小范围的交战中,对方很难绕到侧面去,尽可能的减少坦克歼击车的火力盲区。同时在攻击的时候当坦克突破了对方阵地并且碰上对方强有力的反击的情况下,坦克可以随时后撤引诱对方进入坦克歼击车的攻击范围内,这样一来业尽可能的弥补了后者的机动劣势。

这种战术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到目前为止除了创造这个战术的徐怀德和他麾下的第五装甲师之外,华夏其它装甲师对此抱着一种怀疑的心态来看待。别的不说,一个装甲连中既有坦克歼击车又有坦克的话,协调起来就是个麻烦事,真正行动起来,坦克之间配合还能出现各种混乱呢,你再加上别的车辆那不是更容易乱了?华夏坦克营的编制都是26型坦克和29型坦克分开。你这么一混搭不是自找麻烦吗?

开始的时候徐怀德的手下也被弄到晕头转向,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练习后,演习起来似乎还真的有那么点样子。当然,具体情况如何就要到战场上实际检验一番了!而这次这支德国装甲部队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徐怀德这个颇为主动的计划送上去后很快就被批准了。在电报中,彭毅表示空军方面已经承诺会尽最大努力提供掩护和支援。倒不是说彭毅对这个计划有多支持,而是说,战争打到这个份上,也就只有这个计划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打破僵局!于是在接到上峰的回电后,徐怀德的第五装甲师马不停蹄的南下准备堵截德国人。内线作战的优势让华夏陆军装甲部队的行程很短,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宝贵的坦克摩托小时。而德国人虽然意识到对方的行动,但是却没想到对方居然这么直接这么干脆的找自己的麻烦!

真男人在决定行动后就绝对不会犹豫,徐怀德立马带着第五装甲师主力南下截击斯托克豪斯的德国装甲第六师。数百辆各种坦克装甲车加上几千辆卡车或者其它车辆组成的庞大铁流根本无法避开德国人的耳目,于是乎正在一心南下准备踢周宣屁股的斯托克豪斯将军突然发现自己可能被抄后路。而原本用来牵制华夏的土耳其人和奥地利人根本无法赶到战场。“看来,一切都要靠自己了。”斯托克豪斯颇为郁闷的说道。华夏存在装甲技术优势,同时从编制上也比德国师大一些。再加上自己是远距离奔袭,从种种迹象上看自己是劣势的一方,但是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怂啊!

在徐怀德的威逼下,德国第六装甲师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计划而是改为北上迎敌。根据以往德国陆军的经验,用坦克和对方对攻是一个很不划算的做法,于是乎斯托克豪斯在正面用牵引反坦克炮和高炮组成了一条防线,然后坦克和装甲车部署在后方和侧翼,根据他的估计,双方携带的远程火炮数量应该十分有限,自己这次出击没带150以上级别的远程火炮,他估计对方也不太可能,毕竟这些东西太过沉重而且移动缓慢。双方重榴弹炮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是半斤八两。彼此都可以相互压制,所以斯托克豪斯将反坦克炮靠的非常近,组成一个个支持点。然后再配合坦克抵挡对方的第一波冲击。

这个战术按照以往的经验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对方榴弹炮会担心受到德方火力的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那么华夏想要攻破防线就必须用29型坦克先死磕德国人的反坦克炮。29型坦克虽然面对75l40火炮表现的很坚挺。但是要是碰上88l45高炮的话可是照跪不误。等对方攻击矛头受挫后自己再反打一波的话,那么斯托克豪斯的胜率就很高了。毕竟根据他的了解,双方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可惜的是,华夏总有


状态提示: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太凶残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