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华夏海权>第二百零七章 群山湾海战的影响

作为自蒸汽铁甲舰出现后,所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海战,群山湾海战对世界海军的影响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清日两国,在海战结束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细节通过各种渠道送到了各国海军大佬们的桌子上,不但英法俄这些海军强国对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就连作为新崛起的海军大国德国也竭尽全力去收集相关情报。而各国海军专家们更是闲不住,各种论调一时间充塞各国的报纸。

相对于伊豆外海海战的新锐巡洋舰对战,群山湾海战参战舰艇显得参差不齐。从舰艇年限上来看,有70年代的战舰,也有80年代末的新式战舰,跨度长达十余年。而从交战战舰的分类来看,既有炮艇,鱼雷艇这样对方小鱼小虾,也有各种各样的巡洋舰,还有5艘7000吨以上的铁甲舰。覆盖了一个国家所能拥有的所有舰种,所以更具参考性,也更能反应这个时代海上决战的特点。

不管是英法还是俄意。对双方阵型的评价就是一个字“乱”。北洋的横队与纵队混用的作战方式自然是很乱,但是日本舰队的纵队作战在海军强国看来,也是乱的可以。因为参加海战的战舰型号过于繁杂,所以在机动性和航速方面根本就没法统一。

在纵队末尾的扶桑、金刚、比睿三舰是注定要被甩开的。而和泉和高千穗被拖住则不在日军的计划中。所以整个海战被分成了4个战场,双方打得极其混乱。而这混乱的战局,让提倡纵队侧弦交战的欧洲各国很是不肖。

海军强国普遍认为,与其将新旧战舰不分种类的混编到一起,以至于让旧船拖累新船,倒不如直接分成两队或者更多。如果扶桑等3舰与日本的海门等舰编队,其任务就是拖延和牺牲。来拖住北洋第一支队和其它慢速船,而剩下的相对高速船再没有了旧船的拖累后,可以充分发挥己方的火力和航速优势,尽快打残由镇海带领的第二支队。

而可惜的是。因为被旧船拖累,从和泉以后的战舰被北洋慢速舰队缠住。受到削弱的日本快速战舰编队则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镇海等舰,并最终造成了乱战的局面。

但是来自大洋彼岸的马汉则对欧洲各国主张根本航速和机动性进行编组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他看来。根据战舰的航行情况来编组并不科学。而应该根据战舰的吨位,防护和火力以及可能遇上的敌人来进行编组。

根据航速编组的北洋第二支队就在海战中吃到了苦头。除了镇海号以外,其它所有战舰都是2300吨以下的小船,相对于日本的三景舰来说,战力明显不如。如果不是开始时镇海实力强悍。怕是第二支队早已经崩溃了。

反观,当海战后期,定镇加入战斗后,虽然在舰艇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凭借着3艘铁甲舰的火力,依然重创了日本舰队,并且成功掩护了重伤船只的撤离。如果开战之初,就让镇海,定远,镇远三舰编组。济远,经远,来远掩护主力铁甲舰作战,其它高速巡洋舰作为游击力量。可能北洋舰队将会获得更大的战绩。

而在火力上,实现大口径火炮的速射化则成了海军强国们一直的观点,在海战中定远和镇远的12寸35倍长径比的火炮所显示出来的巨大杀伤让各国海军高层重新认识到了重炮的意义。

但是重炮虽然威力巨大,射速慢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为了击穿对方的装甲,为了提高命中率,提高火炮射速是必须。而在这方面,英国人和意大利明显走到了前面,而法国人则紧随其后。大口径火炮的炮塔化速射化被提到了各国海军的议事日程上。

在防护方面,扩大防护范围再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仅仅在水线上设置窄窄的一条装甲带的装甲布局被彻底摒弃。在群山湾海战中,北洋的经远来远两艘装甲巡洋舰因为装甲带高度过低而没有显示出应有的防御能力。

而面对着大量的速射炮和高爆弹,为了防止战舰被烧毁,防护面积需要尽可能的大。需要大的防护面积,需要足够的厚度来抵御重炮,面对这样的需求。各国海军当局发现已有的钢面铁甲已经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加大硬化装甲的产能,美国的哈维硬化装甲,意大利的硬化装甲,德国克虏伯硬化装甲在此后成为了抢手货。

除了舰体防护,炮位的防护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长时间的激烈交战中,谁能保留更多的火炮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战斗的胜利,所以各国新式战舰纷纷加强炮廊或者炮塔的防护。以提高火力保持能力。

除了参战的铁甲舰和巡洋舰外,鱼雷艇的作用也吸引了各国的注意。在此次海战中,北洋有两艘战舰被鱼雷艇击沉。虽然鱼雷还存在这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此次海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破坏了还是让各国海军高层十分震惊。“

即使在海战中鱼雷攻击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无法击中对手,但是依然可以为舰队调整阵型或者其它战术行动提供掩护。”事后,英国胡德海军上将如此评价鱼雷艇的作用。而为了提高雷击能力,鱼雷艇也开始想着大型化放心发展。

既然鱼雷攻击有如此巨大的威力,那么如果防止对方的鱼雷艇攻击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了。这个办法很简单,一是在战舰上加装大量的75级别的反雷击炮。另一方面就是设计专门的战舰用来对付雷击舰。而后者直接导致了鱼雷巡洋舰的诞生。(没错,就这名字,这东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七章 群山湾海战的影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