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华夏海权>第二百四十一章 兵分两路

在陆军占优,海军几乎全军覆没的状态下,如果日本想打,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无疑使扯着朝鲜海峡雷场还有效的时候,尽全力把陆军和补给送到朝鲜,发挥陆军优势向清国发起一bō_bō攻势。虽然这一波有些回光返照的意思,但是对于已经濒于崩溃的日本来说,这是最好也是最后的办法。

所以在山地元治和野津道贯合力围攻平壤守军的时候,日本大本营一不做二不休,又将日本第三师团派到朝鲜。别看名义上就是一个师团,但是日本大本营考虑到以后的补给可能很难运输的情况,为了提高第三师团战斗力,专门将其它尚未参战师团的精锐部队和武器强化给第三师团,不但满编满员而且个别主力部队还有超编。而且为了提高第三师团的持续作战能力,还为第三师团配属了大量的后勤支援单位,例如第三师团就有专门的弹药大队,这支部队是专门负责运输弹药的,与日军的辎重大队是分开的。

同时第三师团还有专门的卫生队和野战医院!所以说,无论是装备,人数还是持续作战能力,第三师团都是出类拔萃的!也许人数没有山地元治的第一师团加第十二旅团人多。但是火力和补给能力桂太郎的第三师团绝对不亚于远山集团,至于一直走背字的第五师团就更不如了。

日本大本营花费如此大的精力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增援平壤战场,而是为了尽快冲破鸭绿江防线,将战火烧到清国东北,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谈判中占有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威胁盛京来迫使清国认输。当然了,攻打北洋舰队的大本营旅顺口也是战略目标之一。既然海上打不过北洋舰队,那就从陆上抄北洋舰队的老窝吧!

同时根据情报显示,北洋陆军主力被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就是在朝鲜的聂士成部,这支部队在日军大本营看来,在第一师团和第三师团这两支主力夹击下,就像被放在钳子下的核桃一般。完蛋是早晚的事。所以忽略不计,而另一支部队则是北洋陆军,台湾练军和两广练军,集中在辽东半岛,防守从金州到旅顺这段地区。保证北洋舰队军港的安全。

而鸭绿江沿线的防守部队是谁呢?主要由两支构成,一支是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率领的东北练军,靖边军和一些临时征召的部队。这支部队大概有3万人左右。在日军看来,无论是练军还是八旗战斗力都不会很高,至少肯定没法和步兵装备强到变态的北洋陆军去比。至于那些临时征召的部队,就更不用说了,几天前还是农民和猎户的部队打毛的仗啊!

而另一支部队则是荣禄的西北练军。对于这支部队,日军知之甚小。为啥呢?荣禄一直在西安练军,日本的间谍压根就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啊。而当这支军队出现在直隶并向东北运动的时候,日本大本营才给予关注。经过不懈的努力。日本人对这支部队终于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左宗棠入新疆平叛后留下的。在左宗棠西去之后,这支部队就让荣禄抓在手中,并且几经扩编成了现在的规模。

这支部队一共有近4万人,从规模上来讲,已经不亚于原来的北洋陆军旧军了。装备上也算不错,各种行营炮快炮都不少,而且据说从李鸿章的天津机械局哪里还购买了部分的机枪和掷弹筒迫击炮。而在编制上,也放弃了清军旧有的营编制,而是将其放大,一个营1000人左右。并且有专门的炮兵、工兵和后勤单位。并且还有一定量的骑兵。总之是一支比较接近现代化编制的部队。战斗力较一般的练军要强上一些。

“师团长阁下,对面的清军已经有准备了。”站在鸭绿江南岸的一个高地上,一个参谋指着对岸说道。“如果情报没错的话,对岸将有近6万之众的清军。”

“怕了吗?少佐?”桂太郎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问道。

“这些满人的部队不会像北洋陆军那么难缠。没有经过过系统的现代化训练。不少的士兵还是临时扩编进去的,其指挥官也是一群没有见过世面的家伙。别看对方有6万人,但是真打起来远不如在平壤的聂士成部。”桂太郎放下望远镜轻松的说道。

“师团长阁下,我军一旦突破鸭绿江防线后下一步作战计划是什么?”第六旅团长大岛久直问道。

“等待元山集团和第五师团,然后向盛京方向发起进攻。如果第二师团和第六师团可以到位的话,我师团江河第二师团一起向辽东半岛进攻。”桂太郎说道。

“以三个师团进攻东北的政治中心盛京。以两个师团进攻旅顺,打掉北洋水师的基地,这个计划很不错。”大岛久直说道。

“不错个毛啊,元山集团和第五师团两支主力加起来可是两个师团外加一个旅团的兵力,外加陆军直属的重炮部队,都打得那么艰难。你先到了人家要塞门口,兵力更多,要塞更加坚固。炮兵优势也会被对方的要塞炮和水师舰炮所抵消,你凭什么打下旅顺?而且就算打下旅顺又如何?人家还可以到山东威海。怎么着?你还自己游过去把威海也打下来?亦或者直接把直隶打下来?”桂太郎心中说道。

虽然从大本营来的情报含糊不清,但是桂太郎对大同江外海海战的解决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联合舰队肯定吃了大亏了。从大本营一贯的表现来看,如果吃了亏肯定会尽力掩饰,例如丰岛海战,伊豆外海海战。如果占了便宜,哪怕是平手,也会大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一章 兵分两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