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华夏海权>第二百五十六章 开战倒计时

在伊万将马卡诺夫的意见用电报送回俄国后,虽然沙皇和一干重臣对马卡诺夫的意见十分重视,在经过多次推演以后发现,俄国舰队胜利的希望确实不大。但是面对这个东亚两大强国火拼的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沙皇尼古拉二世还是决定试一试,能打败北洋舰队最好,俄国可以两家通吃。即使打输了,俄国也不是没有后手,在俄国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盟友两个字,只有利益!现在的日本已经相当虚弱了,如果再打2个月,怕是日本就要崩溃了吧?到时候面对准备了2个月的俄国,应该是没有抵抗能力了吧?

于是,这个堪称战争史上最离奇的状况出现了!俄国无意与清国展开全面战争,毕竟俄国人的目的是在远东获得不冻港,而室兰港已经满足了俄国的需要,而且面对北洋舰队和严密的工事体系,俄国人心中还是很虚的。清国呢?此时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双方并没有互相宣战!

但是俄国人还是为开片找了一个相当不靠谱的理由!“因为北洋舰队在日本海和西太平地区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帝国在远东的海上运输,所以俄国舰队将为所有俄国及其它国家船只提供护航。所有攻击商船的行为都将视为敌对行为。护航范围将包括日本领海和公海地区。”这话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打商船,俄国就要管。但是俄国舰队将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大家别玩过火!

已经抵达上海的徐杰看着从电报局送来的简报后哭笑不得。你说要打那就直接宣战,哪有双方已经开打但是还想保持正常外交关系的?徐杰的意见很简单,既然是打,那就宣战。说不定,北洋快速舰队还能去海参崴转上一圈,连带着把俄国远东舰队现在的基地一起收拾掉!(好吧,虽说那里已经没什么好船了)至于陆军,徐杰还是不怎么怕的,第一,万一闹大了。英帝不会袖手旁观。第二,毛子在远东陆军也上不了台面,还不如日本。

但是清国中枢那帮人却还觉得这个方法不错。李鸿章要打那就让他打好了,但是局面一定在可控范围内。你的北洋舰队就在海上和俄国人兜圈子的了。可千万别把事情闹大了!就这样,北洋舰队和马卡诺夫舰队就在两国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准备对掐了!!

北洋要截断日军的海上补给线,俄国舰队要组织北洋截断日军的海上补给线。双方争斗的焦点就是这条生死攸关的线。只要能控制海路,你不消灭俄国舰队也没关系。如果光去消灭俄国舰队而丢掉了对海路的控制。那消灭了俄国舰队也没有太大意义。

战争的关键在于拨开层层迷雾直达问题的核心!看似只有消灭了俄国舰队才能彻底锁死日本。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首先徐杰杨用霖丁汝昌等人制定的战略就是攻击性的!如何摧毁对方的海上运输?自己带着舰队在海上漫无边际的寻找?那是低效的!!看看人家英国人怎么做的?早在风帆时代,英国人就推崇近岸封锁,直接到你的港口连舰队带运输船一起堵上,不过介于北洋舰队的压倒性优势,徐杰决定不光是堵的问题,而是用水雷彻底封锁或者有条件的直接摧毁!(当然时效性还是要考虑的)

所以在北洋舰队决定全员出动,挨个“拜访”日本各大港口的情况下,俄国舰队想趁机攻击其一部分的打算就基本落空了,人家要走都一起走。你上来了直接揍你,你走了。我接着去打港口,顺道收拾到碰上的运输船,你能奈我何?

因为战争已经快要进入收官的阶段,而且在北洋舰队大优的情况下,已经拥有缴获并将敌船送回港内的能力了,所以北洋舰队也开始重在缴获而非摧毁,遇上日方船舶,首先那小炮警告,让对方停船,不停的继续拿12磅炮吓唬。再不停才予以击沉!而北洋水师此次搭乘人员除了北洋海军陆战队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召集的船员。日方停船后,派人占领,随后在北洋武装人员的监视下与北洋舰队本队一起行动。并可以免费观看日本港口外的“焰火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北洋在制定计划,马卡诺夫也在制定计划。老实说,经验丰富的马卡诺夫已经想到了北洋舰队可能采取的近海封锁的战略,毕竟打鸟不如直接打鸟巢啊!这道理谁都懂。如果北洋舰队不分散,马卡诺夫绝对不会去和北洋舰队硬拼,那是找死啊!马卡诺夫想来想去。制定了一个外线作战的计划,那就是直接去攻击清国的运输线然后迫使北洋舰队回援。但是在讨论的时候,其它舰长却不同意!

“司令官阁下,我想有必要强调一点,沙皇陛下不想让战事扩大化,如果我舰队悍然攻击清国领海内的运输船的话,北洋舰队要万一攻击海参崴那怎么办?在室兰港到手之前,海参崴是我国在远东唯一的军港。”留里克舰长托亚列夫说道。

“英国人发来了照会,声称英国远东舰队有保障英国船只在远东自由航行的义务,如果有悬挂英国国旗的船舶遭到攻击,等同于对英国宣战。而在英国人的默许下,那些清国运输船已经开始挂上连一个卢布都不值的英国国旗,我们碰上了,打还是不打?”一个参谋问道。

“该死的英国人。”马卡诺夫咒骂道。虽说同为欧洲大国,英国和俄国不会轻易开战,但是英国人对海权的敏感却是世人皆知的!当年俄国只不过想打通达达尼尔海峡然后进入地中海吗,也没啥大不了的,结果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六章 开战倒计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