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华夏海权>第七百一十四章 举世震惊

“俄国舰队在南海完成了最后的谢幕之战,拥有10艘主力舰的俄荷舰队在最后一战中全军覆灭。俄国,作为世界上一个老牌的海军强国就这样倒在了远东这个新生大国的脚下。从此,一个新的海权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在清除了南海的敌人后,他将不可避免的把目光投向整个西太平洋。”——马汉

最终的战败对于俄国政府来说无益于一个地震。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为了在远东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俄国人为此准备了十多年,第一次华俄战争的失败还可以用准备不充分来掩盖,而这一次,俄国倾尽所有打造的海陆军在与华夏共和国交手之中损失惨重。被寄予厚望的海军更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损失了8艘战列舰!民众的不满和厌战情绪在这一刻终于如同火山喷发一般表现出来,并且迅速转化成各种过激的行动!

各种起义和游行在俄国的各大城市中爆发并且有向农村方向蔓延的趋势,俄国政府甚至无暇为自己的海军而悲哀,就必须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镇压各地的暴动和游行等事情中。而另外的一些精力则要放在应对财政危机上。和华夏共和国一样,为了这场战舰俄国人同样也在大量借贷。一边打仗一边借钱。而当俄国人胜利无望,又被认为没钱可还的时候,那么大量的俄国债卷就如同废纸一般无人问津。而没了钱,战争又如何可以继续下去?

就在这时候,英法两国为俄国人想好了一起。“只要我们结盟,一起对付大家共同的敌人,俄国就可以获得总额达30亿法郎的贷款。”法国驻俄国大使直言不讳的说道。当然除了一起对抗德奥之外。英法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尽快停止和华夏共和国的战争,将精力放在内部稳定和对抗德国的问题上来,而对于这个要求,俄国人只能用不撞南墙不回头来形容。在尼古拉二世看来,在陆军最终失败之前,他还是想搏一把!

俄国人失去了进入太平洋的机会。那么荷兰人失去的是什么呢?在一份荷兰报纸上的头版,一个巨大的荷属巴达维亚地图上,代表荷兰的部分日益缩小,而代表华夏共和国的部分在日益增加。荷兰知道。伴随着舰队的灰飞烟灭,荷兰必将失去荷属东印度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地区!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强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将失去最后一抹荣光。当然和面子上相比,没有了荷属东印度的资源和财富后。荷兰的国力将进一步下降,以至于彻底沦为了四流国家。

要说俄荷舰队失败后,除了华夏共和国之外,那个国家最高兴的话,那么一定非德国莫属。“我们先于陆军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从此之后,波罗的海再无俄国舰队。公海舰队终于可以一心一意的和英国人对峙了。而波罗的好将成为了我们的后花园。我的舰队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地方敲开一个缺口,掩护陆军直指俄国人的腹地!”提尔皮茨在给德皇的信件中这样说道。

德国人获得的远远不止是一个波罗的海,在沙皇俄国衰落的时候,在英法两国集中力量准备重新平衡远东的局势的时候,德奥意三国终于获得了一个插手中东的机会。就在俄国舰队失败,杰里科舰队继续前往远东的时候,在三国的支持下,土耳其帝国突然对希腊等国发动了主动攻击,这场旨在打通和奥匈之间陆上联系通道的战争被称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面对德奥土三国的突然发难,英法两国在第一时间除了抗议就没有别的作为。毕竟手中没有家伙的话,没人会理你!英国人除了海峡舰队之外其他的舰队都在世界各地。实力最强的地中海舰队却偏偏被抽走赶往远东,英法两国实在没有想到德奥土三国会在这个时候在巴尔干地区发难。英国人还是小看了威廉二世的嚣张和野心。虽然从战略上来说威廉二世远不如俾斯麦。但是这一次冒险,威廉二世赌对了!

土耳其仅有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在其它战舰的配合下就轻易的封锁了希腊周边海域,没有了外援的希腊人情急之下要强行打开海上的通道。仅有的一艘装甲巡洋舰在和土耳其人的交手中被击毁,战争在刚刚开始2周中就已经有了结果,没有了俄国和英国人的支持,希腊在德奥意三国眼中还真不算什么!至此。俄国和英法之间的联系被彻底掐断。

而趁着这个机会,德奥意三国的势力进入中东,在三国的资金和物资的支持下,土耳其帝国开始重新整合内部。土耳其苏丹再一次有力量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阿拉伯半岛的反抗者举起屠刀!而巴格达铁路也正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之上。正如一名英国政治家所说:“伴随着俄国失去远东,我们也失去了中东!”经过这段时间的运作和筹划,德奥意三国在地缘政治上彻底割裂了俄国与盟国的交往。而且还在中东地区打开了一个通往外界的出海口!

从此,除非英国人彻底将印度洋控制的死死的,否则德奥意三国就可以通过巴格达铁路从外界获得物资。而这个国家会是谁呢?英法两国心中非常清楚,那就是这个在远东崛起的大国!英国人虽然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和印度,但是却无法将一切都阻断。毕竟有些东西是要驶往英法的,而一部分则是前往土耳其的!即使是战时,英法两国也无法彻底切断这条交通要道!除了因为英法也需要华夏的物资,还因为这其中背后的风险太大了!

至于说英法两国吗,在这场战争中也可以


状态提示:第七百一十四章 举世震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