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像是看稀罕珍宝一样,一个个围观着转圈,邓二鲜更是惊奇的两个眼睛放光。
韦宝一一说了这些设备的大概用途之后道:“等咱们有了自己的钢铁,要能工业化的复制仿造这些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培养出更多的单项操作熟练的工人。这样的话,普通人只要实习个一两个月,就能单独做事。而且所有人做出来的零部件,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才算工业化生产。”
现代工业其所以区别于工场手工业,是由于机器起了主要的作用。
只是在工具由人的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才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形式。于是,单个的工具机,就降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简单要素了。
在跟工场手工业进行对比之下,机器体系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里,是“简单协作”,即仅仅是“同种并同时共同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工厂中的“集结”,它们使用着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源。
在第二个阶段里,是一种“有组织的机器体系”,这时候通过各局部机器之间不断地交接工作,产品便从一个生产阶段传送到另一个生产阶段。
当这种有组织的体系臻于完善,并且只需要工人从旁照看就能够进行整个生产过程的时候,它就成为“自动的机器体系”。
因为不是带着自己的构想小船到大海大洋中去搏击,而是韦宝特意将韦家庄隔绝于外界,自行营造了一个湖泊,让工业化的路线在这个湖泊中动起来。
所以,韦宝并不着急,并不急于一步就位。
先将这些设备和蓝图,介绍给大家,就可以了。
人手操纵的工具变为机器工具,这就把工人降为“只是”一种动力的来源,而随着生产的扩大和人的体力的局限性,便需要用一种机械的动力来取代人的肌肉。
在工厂的制度下,所有的机器都是由一个单一的“动力”即蒸气机来发动。
蒸气机在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但它并没有引起工业革命。
相反地,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气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改进蒸气机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现代工业对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的需求。
远洋和内河轮船、铁路和电报系统,这一切都需要“庞大的机器”来建造,而像蒸气锤、钻孔机、机械旋床这样的机器,则又需要一种能够完全受人控制的大型机器。
最初的工厂,例如在1771年建于英国殖民地的工厂,并没有大型的自动化机器。
那时的工厂纯粹是让一大群从事手工业,如纺织业的工人聚集起来,一起进行生产。
这种做法令工序易于管理,而原料也能更有效地分配。
1840年前后的英国,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工厂。
直到蒸汽机和自动织布机等机械发明后,开始出现以机器生产的工厂。
机械和可替换的零件使生产较有效率和减少废物。
美国福特公司创始者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创立了大量生产模式,生产流水线。
使工厂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每组工人只负责某产品生产的一项工序。
大大地减低了生产成本,且为后来的消费时代奠下了基础。
“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怎么复制一些简单的设备,尽快让咱们开发的这些简单的工业产品,达到量化,并且统一制式的标准。”韦宝最后道:“以后每天固定时间,来这里学习研究,每天白天固定一个时辰。”
众人答应之后,都觉得热血沸腾,似乎韦总裁这里,有让人学不完的东西。
韦宝又将邓大梁和邓二鲜,还有几个主要军工署的人留下来,讨论纺织和染料的问题。
韦宝很清楚,纺织这个大户一开,立刻能解决还有一部分比较优秀的人,需要安排进入工人群体的问题。
他的计划是再安排一千多人,而且穿衣是个大问题。
虽然轻纺行业在后世,基本由长江南岸为主,因为取材的问题。
但是在这个年代,因为交通问题,在北方建造一个大型纺织,染织企业,也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他的韦家庄的设定是与外界隔绝,要能完全满足于自给自足,并且向外界扩散工业产品这么一个标准。
这都让韦宝绕不开纺织这一块。
事实上,吃饭穿衣,在农业时代,封建社会时代,本来就是每个地方自给自足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吃自己种的粮食,穿自己造的布。
而且北直隶这一片,包括辽西,本来就是大明棉花的一个集中产区。
靠近蒙古,更是能弄到大量的羊毛皮毛。
除了丝绸不好弄,韦宝也没有想过要搞啥丝绸,只求量大!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开发出化纤制品,那就无敌了。
这年代的人,只求有衣服穿,只求便宜,便宜永远是王道。
韦宝在推荐新品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关键了,即便是有钱人,有少量的高档商品需求,但也同样认价格便宜。
所以取材并无问题。
“公子,这个得找专门干这个的人来。”邓二鲜提醒道:“公子要开发个啥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