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狼夫子>第三十九章 编几个小故事吧

众人悲切之余,也对郭松的来历很好奇。他们都是赵夫子的学生、朋友,却从未听说过有这么一个让他倍感骄傲的学生。

郭松取出一些银两交给老妇人,叹息道:“当年老先生教我读书习字,我未曾教学费。这些钱,就给老夫人补贴家用吧。”

老妇人收过钱,奇怪道:“你姓甚名谁,哪里人士?”

郭松道:“在下郭松,在西柏亭教书。”

“哦?原来是西柏亭夫子。”众人恍然大悟,他们当中还是有见过他的人。一时间议论纷纷,郭松的名号,在冀州已经算是人人皆知了。年仅十五岁,却门生弟子数百人,虽然教的都是出身寒门的小孩,但假以时日,他们长大成人在地方官署任职之后,自然会把郭松这个启蒙老师捧上去。

老妇人道:“既然是西柏亭的夫子,又和老爷有师徒之义,老妪有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想请小夫子写一篇悼文。”

写悼文,并不算什么难事。郭松答应下来,“好。”

赵夫子教书育人几十年,在毋极县周边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加上郭松在此读书的消息传了出去,张婉芸做主,有甄氏家族承办这位“师祖”的葬礼。不少士人也都来参加,一时间门庭若市。

郭松在葬礼上念了悼文,并负责抬棺材,送赵夫子最后一程。

葬礼过去几天,郭松的名望再度飙升。赵夫子是经学大师马融的学生,郭松自然算是马融的徒孙。这种师承关系,在赵夫子其他学生身上没什么实际意义,毕竟赵夫子本人教学水平相当有限。

可放到郭松这个名师身上,那立刻就成了名师出高徒的典型!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中下层士人的孩子,这帮人只要有一点脸上贴金的机会都不会放过。既然郭松是马融的徒孙,这些士人的孩子自然也就成了马融的门生弟子。

本来,郭松的名头并不算多么金光闪闪,他只能算是“启蒙老师”。不过学生多,家长们自然要捧一下。可攀上了马融这一师承关系之后,那就是镀了金的招牌。学生家长们再也不必担心“拿不出手”,底气足了,宣传起来自然卖力。

张婉芸取笑道:“早知如此,你就该做他师弟,那你就成了马融的亲传弟子。”

“别笑话我了。”郭松也觉得这事情有点离谱,可自己确实沾了好处,“我本来还想拜蔡邕、郑玄等人为师,这下子没戏了。”

“你啊,还是年轻。”张婉芸毕竟是“土著”,非常了解汉末的情况,道:“名望这东西,只要有,那就是好的!蔡邕等人虽然也有声望,可比马融还是低了一头。再说了,你是师侄,他们不仅要照顾你,还不能压你一头。你若是徒弟,那你的名望就得分给他。”

顿了顿,张婉芸又道:“等过完年,我张罗一下清谈会,喝茶、赏月,让你和名士们畅谈风月。还需要找人把你的事情编撰一番,用于传播。”

“编故事?”郭松想了想,问道:“什么类型的故事比较好?”

张婉芸笑道:“要当神童,就得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要当将相,就得有‘王佐之才’的评价。不过赵夫子既然说你是‘瑚琏’,就可以编造一两个类似的故事。”

“子贡是外交家,比不了。”赵夫子对他的评价其实并不算准确。外交、军事、内政,郭松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纸上谈兵的成分更大一些。这十年来,在女娲村倒也锻炼出了当“村长”的本事,离子贡那种“一使而变五国之运”的水平,差了十万八千里。

张婉芸建议道:“最近最大的事情,就是女娲村村长当了县令的事情,你既然和他有旧,可借此宣传一下。”

“这个嘛……”郭松想了想,一拍大腿,道:“我的确有个主意。”

于是赶紧给王大眼写了一封信,与他商议这件事情。内容很简单,就是王大眼赴任前,向郭松请教治理之道。郭松便给了他三条建议,第一是广散家财,第二是任人唯贤,第三是奉公执法。遣词造句,人物性格,都在百多字的小故事里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吏与一个足智多谋的智者形象。

王大眼也正需要形象包装,立刻同意了此事,并安排下属去传播。编故事,搞谣言,他们早已熟门熟路。这种简单的形象营销手段,在现代营销行业,也就价值三千工资一个月。

果不其然,一月之内,“瑚琏之器”的评语就和郭松联系在了一起。郭松也借此成功举办了两场茶话会,一边品茶,一边指点江山,会后则把席间的一些“趣事”传出去。

比如郭松懂炒茶,对于品茶有一番“风雅”的见解云云。汉末的茶艺水平基本等于零,茶叶都还是打磨成粉。郭松随便不过制作几斤“叶子茶”,便足以领先。

郭松熟读《世说新语》,“编造”这种小故事,信手拈来,名望也随着这些小故事的转播,逐渐的扩散开去。

是日,郭松正在给甄俨兄弟上课,讲解论语。忽然传来一阵女娃子的娇笑声,四个女孩子在丫鬟们的簇拥下走进了院子,最大的女孩大约十三四岁,最小才三岁左右。

甄俨很不高兴,走出去说:“你们到别的地方玩去。这是读书的地方,女人不能进来!”

年龄最大的女孩快步跑过来,伸手就拧着甄俨的耳朵,教训道:“好小子。居然给姐姐脸色看!来,让我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的东西教你的?”

<

状态提示:第三十九章 编几个小故事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