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永远的新娘>励志相夫(3)

在“征文”领域拓荒试耕后,我的笔触延伸至影视剧评论。

那时,每观看一部影片,我和英淑往往会按照各自理解,评价甚至争辩……在观点的碰撞中,常给我以某种启发,一篇影评便呼之欲出。

印象最深的当属我的影评“chù_nǚ作”:《伟大人格的无穷魅力》——记得是王铁成扮演影片中的周总理。给我的感觉他不是在“演”总理,仿佛就是总理本人“站在”我们面前……

我这样写道:有人说过:时间会将一切冲淡。然而,当你观罢影片,定会从心底萌发出强烈的意识:并非世间的一切都会随着岁月而流逝。

如何精炼的评价总理生命最壮丽的一章、也是他伟大人格最生动的再现——晚年生活?我边写边与英淑探讨,成稿后是这样的:“在这段峥嵘岁月里,国运多舛、蟊贼横行,周总理忍辱负重,维护大局,砥柱中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国事奔忙,为民生操劳。真可谓:耿耿忠心天地可鉴,浩然正气有口皆碑。尤为使人念念不忘的是这样一组镜头:周总理自知身患绝症,依然抱病参加贺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主持国庆25周年盛大招待会,赴长沙向主席汇报国务院人事安排,在四届人大做政府工作报告;即使弥留之际,他还惦念台湾回归祖国的大业……周总理的品格和精神,如同一个张力磁场,凝聚起千千万万的人,去为国为民奋斗不息——这是影片的主旨所在,也是永远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冲淡的。”

其后不久,凭借该文参加了花江市影评征文活动,一举获奖,并应邀参加了颁奖会。在企业界,我是唯一一位代表。

回家后,没忘记跟媳妇“炫”一回……

观看影片《焦裕禄》,英淑在影院几次流泪,我也喉头发紧,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恰巧文化宫主任(熟识)邀我写篇精炼的影评,让美工书写在影院回廊宣传栏上。我欣然从命,几乎是一挥而就,写出了“短暂与永恒”,随之便被用醒目的美术字展示出来。读者成众,不胫而走。我也小小的出了把名。

文化宫主任颁发给我一张“特聘影评员证”,凭此证,以后在文化宫里,我可以享受免费观看电影的特殊待遇。

其后不久,花江市放映《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我有“资格”成为“首映式”的幸运观众。

当然,更多的还是写电视剧评论。

那时的电视,不象如今的卫视节目,任意遥控选台,观众用心比较“专一”。

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套节目,播放的电视剧有限,优秀剧目就更少了。

每当有剧情精彩的电视连续剧播放,我和英淑就合理搭配,抓紧干完家务活儿,把孩子哄睡,专心致志的看剧。

观31集电视剧《雍正皇帝》,我写“荣辱功过自有后来人指点评说”,该文这样收尾:今天,当我们:“掀开沉重的历史帷幕,把岁月的积尘轻轻掸落”,一代叱诧风云的君王便栩栩如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苛求古人是大可不必的,我们应当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深刻影响过历史的人物,给予公允的评价——这是《雍正皇帝》给人们的最大启示。

对此,英淑和我的观点少有的一致。

我始终认为:在众多描写雍正的文艺作品中,这部电视剧,应当是最贴近那个颇有争议历史人物的,连某作家的《雍正王朝》,也觉得太过现代一点,褒奖似乎过头了吧?

“万人空巷”观《渴望》时,没等播放结束,我就悄悄写下“追思往事反省人生”,用笔名“晓敏”投的稿。这是我所有影视剧评中,唯一没有署本名的,因为这里剖析了自我:……人,总得讲点“良心”,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从王沪生联想的我自己,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当年,在我遭遇生活挫折之时,认识了我的妻子——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女工。她不顾家人和舆论的反对,毅然把命运和我连在了一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境遇的改善,或许是“七年之痒”吧?我却逐渐觉得妻子“不那么可爱”了,要不是碍于孩子的“情面”,真不知自己会干出什么蠢事来?在此,我要向妻子真诚的道一声歉:请原谅我的感情游离!我将加倍的用爱来弥补……

这张已经泛黄的《电视报》,眼下还在我的塑封资料册里“陈睡”。组线条的英淑一直没有发现。成为我“公开的秘密”。

当大型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我随即写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表现主题时,没有落入泛泛的喜剧窠臼,不是凭借噱头取宠于观众,而是偏重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人物个性取胜于观众。编辑部俨然是高度浓缩后的人生大舞台的剪影,如果说当年老舍先生的《茶馆》曾经容纳整整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的话,那么,毫不夸张的讲,《故事》则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的七彩虹!

英淑评价我:写得不错呀。 晚餐奖励我和儿子一个拿手好菜:中原口味的“红烧肉”。

或许因为我俩都没有军营体验,却拥有某种“军人情结”吧?对反映部队(包括军校)生活的文艺作品,常常会给予格外关注。

当电视剧《军校轶事》“像一首散文诗,令人回味无穷”,悄然出现在荧屏上,随即吸引了我们小两口的眼球。

我有感而发“一部描


状态提示:励志相夫(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