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重生东汉末年>第一百三十七章 融合
只是,这只是近处的能看得见的,文若再往远处看呢?”

郭嘉也忍不住了,道:“哦?难道大哥此举真的是更有深意?”

戏志才点点头,道:“怕是如此。主公之才,深不可测,计谋之深远,胸怀之宽广,忠不及也。”

荀彧道:“不知主公此举,有何深意?还请志才兄指教。”

戏志才道:“当初我曾与主公讨论西北羌乱之事,说到西北羌人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反反复复,空耗国帑无数时,主公曾谈到过建设兵团。”

荀彧道:“哦?何为建设兵团?”

戏志才道:“始皇帝使尉屠睢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荀彧双目一亮,道:“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6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

郭嘉也是听得双目放光,双手扶着桌案,青筋暴涨。

戏志才与荀彧说的是同一件事,只是戏志才所说,见于《淮南子·人间训》,而荀彧所说,则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的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五十万大军进攻岭南,修建灵渠运送粮草,并设立桂林、象郡、南海,最终统一中国。之后五十万大军全部定居岭南,与当地人一同生活,逐渐融合的事情。

这便是后世常说的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建立王朝,移民中原,称为民族融合;中原王朝四处扩地,迁移民众到边地定居,与当地人共同生活,逐渐同化,也是民族融合。

其实迁移罪囚,安置在边地,古已有之。统一岭南的所谓“精锐之师”,其实都是当时的“社会渣滓”。《史记》中说得明白,“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实军。所谓“尝逋亡人、赘婿、贾人”,指的是曾经逃亡在外之人,入赘之人,商人。这三种人,在当时都是贱籍,或是家中穷困潦倒,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所以说,秦始皇当初征这些人征战南越,并让他们在战胜后定居在那里,恐怕并非是有意识地进行民族融合,更多的想必是趁着战争的机会将这些当时所认定的“社会渣滓”剔除出中原,祸水南引。

然而,相较于中国的这种民族大融合,近代以来以西方人所主导的所谓“融合”,却残暴而血腥地多了。

可以说,当时的西方人的血管中流淌着野蛮的血液.

在西方教皇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十字军东征,也是充满了残酷和血腥的。

连本该引导人向善的宗教,都支持这么一场以清除异端的名义动的所谓“正义”战争。在当时西方人的意识中,所认同的是非此即彼,他们的宗教教义便是如此。所有不信奉我的人,都是该死的异教徒。这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宗教,也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思想。因此新教徒才会受到排挤和压迫,他们被迫来到新大6,开始茹毛饮血的新生活。

而近代的地理大现,也是伴随着流血和杀戮的。在这些地理大现中的“探险家们”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掠夺,多少印第安人惨遭杀戮,多少种族惨遭灭族横祸,又有多少黑人被抓捕,当做奴隶卖到美洲大6,而又有多少人惨死在贩运黑奴的木质帆船上。

当时的西方人脑海中都是赤裸裸的吃与被吃,而极少有中国式的共存与和平。中国人可以和任何人和平共处,便是对于进京朝贡的边地小国,历代的中原王朝都会以数倍于其进贡物资价值的赏赐作为回报。

这便是历经几千年屹立不倒的大国之风采,与近几百年方骤然兴起的“暴户”,本质上便是不同的。

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而培养一个具有雍容与大度的大国心态和责任感,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平共处的国家,则可能需要五千年。

所以,对于中国近年来一直强调的“和平崛起”,许多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

何也?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也。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七章 融合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