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爷子姜老太太合计了半夜,其实说正事儿的时候倒没多少,大部分的功夫,都是老爷子对老太太的种种安抚和劝慰,俩人絮絮地说了大半夜的话,都有些乏了。

老爷子亲手伺候着老太太把雷七奶奶留下来的药丸吃了,又一勺一勺喂着她喝了大半碗的红糖水,然后俩人才熄了油灯,歇下了。

姜老爷子打定了主意,宁可耽搁几个工分,也得把老太太这病,照料得好上七八分再说。

第二天,姜老爷子叫着姜大山,去了后院柴禾垛的位置。父子俩推心置腹地说了半天话。回到前院的时候,父子俩的模样都有些憔悴。姜大山的眼睛红红的,似乎是哭过了。

吃过早饭,能去上工的都去了生产队,牛桂花虽然用白棉布包着头上的伤口,一向能躲懒就躲懒的人,竟然勤快起来了,也张罗着要去上工,被姜老爷子一句话,给拦了下来。

姜家众人由二房姜大河和李荞麦带队,去了生产队上工。

今儿个是腊月初八,大小也算个节日。不过,生产队挖沟渠修水库的活计,是不分年节的,哪怕是大年三十儿,该去上工也要去上工。

姜老爷子亲自嘱咐了姜大河和李荞麦,怎么跟宋三斗请假。力求既要合情合理,博得理解,又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饭后,又过了大半个时辰左右,估摸着大部分人家的壮劳力都去生产队上工了,姜大山背上背了个包袱,只装了两件换洗衣裳,亲自半是扶着、半是拖着,把牛桂花送回了娘家。

姜老爷子跟姜大山交代好了,要说休妻,这事儿不妥当。

牛桂花虽然是个浑人,好歹给老姜家生了三个四角俱全的大小伙子,单论这一条,就没有休妻的道理。

只不过,这个不分里外拐的傻婆娘,得吃点教训,不能就这么轻轻放过了。

让她吃教训的法子倒也简单。让她回娘家住着去,当初“丢”了多少钱,就要回来多少钱,就完了。

若是要不回来,自然就不用再回老姜家了。

反正她在娘家住着,也得吃娘家的口粮。

就凭她嫂子那个精明小气的劲儿,怎么可能舍得让牛桂花这个饭桶,大嘴嘛哈地吃她家的粮食?不超过三天,这姑嫂二人就得干起来!

老牛家穷得底儿掉。这笔钱到了手,又都已经花掉了,怎么可能舍得吐出来?

老姜家是为了过安稳日子,装穷;那老牛家,可是祖宗八辈儿都穷得叮当山响,真穷!

这老牛家,怕也得多少年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了吧?

姜老爷子心里有数,这个钱,十有**是要不回来了。不过,就这么便宜了老牛家,他也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怎么才能让这一百多块花得值个儿呢?这事儿,怕是还得好好合计合计……

姜老太太病了,姜老爷子一门心思只在姜老太太身上,大房的牛桂花被送回了娘家,姜家这个腊八节,就过得颇有几分敷衍。

姜秋菊跟姜老太太抱怨了两句,就被姜老爷子怼了回去:

“没见你娘身上有些不爽利,也不知道尽尽孝心,就知道给你娘添堵!”

不过,虽然将小闺女怼回去了,姜老爷子也免不了有几分感慨。

传说腊月初八这一天,是如来佛祖成道的日子。所以过去的大小寺院,都要派腊八粥。老百姓家里,也都家家户户要熬腊八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听说是从宋朝就有呢。

腊八节这一天,祭祖,祭奠先人和鬼神,也是个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

第一锅腊八粥就得先祭祀祖先,然后分送给亲朋好友,还必须得中午之前送到,再然后,才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

不过,这个年代,这些老黄历,倒是都不时兴了。

腊八粥么,怕是一般人家,勒紧了裤腰带,也凑不出齐齐整整地八样五谷杂粮。

这年月,唯一能张罗张罗的,怕是只有腊八蒜了。

想起来那绿油油的腊八蒜,姜老爷子不由得起了兴致。

神采飞扬地张罗着、指挥着,让姜秋菊和姜英秀,把房梁上挂着的几串紫皮蒜拿了下来。还亲自带着一帮小娃娃,都坐在外屋地的小马扎上,围了一圈儿,给大蒜瓣儿剥皮儿。

人多力量大。

没多大会儿功夫,就剥好了一大盆白白嫩嫩的蒜瓣儿。

姜老爷子指挥着姜秋菊和姜英秀,把几个平常不怎么用的小坛子擦洗得干干净净,一点儿水珠都不准有。

然后又把蒜瓣儿放到这几个擦拭得干干净净的小坛子里,堆了大半坛子,再纷纷倒上醋,直到醋浸没了蒜瓣儿为止。

最后用黄泥把坛子口挨个密封好,乐颠颠地亲自一个一个全都搬到土豆窖里去了。

整个过程中,姜老爷子的脸上都泛着红光,眼神也亮晶晶的。

姜英秀跟着忙活出了一身汗,看着姜老爷子这个兴奋得跟个孩子似的那股雀跃的劲儿,觉得有点儿好笑。

不过,她不知道的是,她自己的脸上,也兴奋得红彤彤的,眼神儿也是亮晶晶的。

想起来前世吃过的腊八蒜的美味,她口舌生津。

而且,突然之间就觉得,很想吃饺子。

空间里种什么长什么,可惜的是,不能直接种饺子啊。

哪怕种了小麦,还得动手收麦子,还得找个磨坊把麦子磨成面粉,还得拿水来和面,再剁馅儿,调馅儿,再包饺子,包好了还得煮……忙活一路十三招,才能吃上……

吃顿饺子


状态提示:第69章 腊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