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抗日之血色山河>第749章 特战队的逆袭

现在麻烦来了,一个小队的日军在前面一千米的位置,这与最初的估计有至少500米的出入。如果特战队负责正面的队伍将日军这个警戒小队歼灭,枪声一定会传到后面去,而极有可能会有相当数量的鬼子会没有踏进包围圈。

普通作战手段,将无法克服这一问题。所以,孙大全立即派出了杜玉玺的特战分队。

特战队现有编制只有48人,主装备为三种:12名六组狙击手分享12支毛瑟狙击步枪;12名擅长近战的士兵分享12支以色列的乌齐冲锋枪;另外24人则主持24支ak47突击步枪。

当然,匕首、手雷、手枪、炸\/药、望远镜等装备手段都是有的,此外,则还在开发吹管、弩箭等冷兵器。

让特战队上,是因为特战队装备的12支乌齐冲锋枪,带有消声器。而且,正面阻击那地儿,正是拐了一个小弯,至少要前进到300米左右,才能发现被歼灭的鬼子,只是,在日军行军达700米的距离上,特战队难道还搞不定几句尸体?

而在正面阻击部队的身后,几百米外又是另外一个弯谷,这样,即便鬼子赶到了被歼灭的鬼子前,没有看到警戒小队,也不会怀疑什么。最最重要的,是没听到枪声啊!这世界,有能够不听到枪声就能消灭皇军一个小队的军队么?

在日本人看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人这样说,日本人一定会以为你是在开玩笑。

时间愈益推向正午,山崖上埋伏的第一师战士,已经看到了日军的前锋警戒小队。有的人身子开始轻微地抖起来,哪怕他们身经百战,也免不了临战前的紧张。

还有一点不得不交待一下,此次伏击地点,与历史上的平型关伏击战只有一半的地点是重复的,真实历史上的第一师,更有利于扎口袋,但并不特别利于展开火力,特别是在需要的时候自动火力的抵近射击。

平行时空的伏击,可能给了日军更多的活命机会,但同样也给了特战队和第一师火力攻击的机会。这其中得失,一言难尽。

因为,孙大全的理念与八路军的理念已经不在一个档次,孙大全,主张火力致胜,火力开道,火力歼敌,一句话,是火力至上主义;而八路军因为它的基础和传统,主张的是人海战术,人定胜天。

火力至上主义者,到不是要忽视人的力量,而是不轻言牺牲;主张人海战术者到也不是故意忽略火力的作用,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间久了,养成了过穷日子的习惯。

日军来了,在各级指挥官望远镜下,日军的皮鞋将沟谷中的泥土踏得是尘土飞扬。

这个时代的日军,是极为骄横的。甚至不输给苏俄红军,只不过,日本终因资源不足,在装甲与火炮方面被苏俄给完爆。

一个日军小队,分成左右两个纵队,向着山谷踏来,五十八支三八大盖上的枪刺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光芒。

少数埋伏着的八路军战士,不免自悲地看了看自己手中的老套筒。但当即脸色开朗起来,因为首长说了,也许,这一战打得好,就能换装新枪。

北方虽然少雨,但夏秋之交的山坡上还是显得郁郁葱葱,这给了伏击方极大的便利。十二名手持乌齐冲锋枪的特种战士,隐藏在沟谷两岸的草丛、灌木之中,他们将从侧面发起攻击。

所以,完全地将后世的宝贝藏着掖着也不是办法。当前,最重要的是歼敌。

在日军小队后面约1200米处,便是日军独立步兵第一大队,再然后200米,便是无数的马匹拖拉着火炮、弹药等逶迤而来。

日军一个普通野炮兵联队,有多少匹马?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它正常情况下拥有2269匹马!而且,野炮兵联队肯定有汽车,因为辎重联队很明显就装备有汽车,真实时空的八路军第一师,在平型关大捷中就摧毁了相当数量的日军汽车。

那么,日军为何还要装备这么多马呢?是显示日本人很会养马?日本马很有名?难道,日本人不知一匹马的消耗远比一个士兵多多了?好吧,马要拖炮,但日本41年式75毫米山炮才725公斤的重量,一门炮需要多少马来牵引呢?一个野炮兵联队总共才48门炮吧?难道日军的一门火炮需要40匹马来拖动?

所以,没有人能搞懂日军的编制。

日军的马多,对孙大全不是问题,因为杀掉日军军马,也是有经验值可拿的。

此时,除了沟谷中的皮靴声、马蹄声、马达轰鸣声、汽车喇叭声以及日军的讲话声外,在山坡上一带,显得特别寂静。

在更高的蓝天上,有两只鹰隼在缓缓地盘旋着,俯瞰着大地上的一切,或许,鹰隼正在等待大地上那血腥的一刻。

这条沟谷大方向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所以,特战队占领了东南山壁和正面,那么,八路军就占据了西北山壁和尾面。

日军小队终于走进了国运军12名特战队士兵的伏击圈。负责指挥的士兵用手语统一着行动,一、二、三、打!“噗噗噗,噗噗噗……”近处的人也只听得这种轻微的闷响,即便在西北山壁近处的第一师685团团长杨德智,揉了揉眼睛后,也只是看到那几十个日军像喝醉了酒,突然之是纷纷歪着向地上倒去。动作最快的日军,刚刚骂了句“八嘎”把肩上的枪给摘了下来。

孙大全要求,当日军进入沟谷伏击圈后,所有参战人员不得动用望远镜,戴着眼镜的人也得将眼镜暂时取下,以防镜片反光被日军发现。

状态提示:第749章 特战队的逆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