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雄晋>后晋名将高行周 3

话说戏子李和瘟朱梁之间的纠葛真的是不死不休,两军又在黄河一线开片了。前面说头号猛人戏子李喜欢持勇轻进,次猛人李嗣源也一样,当他侦知梁军将要从开封进入杨村寨,就率部清晨到斗门设伏准备打援,谁想终日打雁,竟让雁啄了眼睛,情报不灵,来的梁军不但数量众多,而且都是精锐,遇伏不乱,反而依靠数量优势一下子将李嗣源给反包围了!“时矛槊丛萃,势甚危蹙”,在刀丛枪林箭雨之中,形势十分危急,差不多历史上就快没有后唐明宗这号人物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得到消息的高行周率本部骑兵猛击梁军侧翼,拼死战斗,终于把次猛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给救出来了(同时也拯救了历史)。

后来,高行周继续随李嗣源与后梁作战。一次,梁晋两军在黄河边对峙,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嗣源向东袭击郓州,以高行周为先锋。时值大雨,全军皆不欲行,高行周说:“这是老天爷在帮助我们!郓州人见下雨,不会防备,正好可以出其不意。”当即夜渡济水,突入城中,天亮时就完全攻克了郓州。这一仗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显示出高行周不但勇猛过人,在常年的征战中形成了相当的军事修养,还已经懂得分析敌人的心理了,这一点十分重要,是名将和庸将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和中唐时李愬雪夜袭蔡州有一拼,已经隐隐有名将的影子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后,lùn_gōng行赏,任命高行周为端州刺史,后改绛州。后唐董事长戏子李被手下员工们(戏子们)因爱生恨乱箭射杀后,总经理李嗣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顺利上位,史称后唐明宗,一朝天子一朝臣,忠厚老实,勇敢善战的老部下,老黄牛高行周当然不会被忘记,先后升任颍州团练使、振武军节度使,出镇彰武、昭义两军,成为封疆大吏。

虽然后唐明宗李嗣源按五代的标准来说算是个好人,但他实在没啥文化,当当武将还凑合,做皇帝明显不够班,是个文盲,中原皇帝的王道霸道用人之道那些调调儿全都不懂,他又不像后来的朱重八那样有天赋,能够自学成才,御臣乏术, 用人失策,晚年又疑神疑鬼乱杀人,终至朝政大乱,居然逼反了太子李从荣,虽然李从荣被杀,但国家因此元气大伤,继位者唐愍帝李从厚昏庸无能,没啥资本还胡乱挑衅大将李从珂和石敬塘(来了,千古第一汉奸终于出现了!),轻率地想让大将李从珂换防地,最终被逼反了李从珂,弑帝夺位。

五代为什么被称为五代呢?因为它有很多代,所以又有人开始不甘寂寞了。本来李从珂就只是个将种,不是帝才,朝堂上的政事,不是能打就可以摆平,更何况你还不是最能打,后唐明宗第三女永宁公主的老公,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塘也很能打(是不是有点意外?软骨头曾经也是数一数二的肌肉男,野百合曾经也有过春天),而且还里通国外,阴结契丹,道道地地的“挟洋自重”。契丹人经过耶律阿保机的苦心经营,传到耶律德光手里已经是一个比后唐疆域大得多的真正的超级大国,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在骑兵为王的古代,这是一股足以横扫中原,改朝换代的力量(后来也真的做到了,虽然是为他人作嫁衣)。

根本不是那块料的李从珂很快就步了李从厚的后尘,和石敬塘在换防这个老生常谈的敏感话题上交流得势同水火,本来按照规矩,为了防止身为封疆大吏的节度使们在某一地呆得过久,培植个人势力,隔一阵子就要给他们换个防地,以防止节度使们与地方势力勾结在一起,尾大不掉,对中央构成威胁。不过中晚唐以后,由于战乱频仍,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度大减,节度使们嚣张跋扈,定期换防制度对于雄藩来说根本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宋立国才算结束。

要石敬塘从河东节度使任上离开,无疑是鱼离海水,鸟入樊笼,落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在复杂形势中的多方角力较量之下(这句话比较简明,意思是说想当汉奸或想当皇帝的人远远不止一个),开出向契丹人出让幽云十六州这样的惊天价码的石敬塘获得了游牧民族的强力支持,上书称李从珂得位不正(对啊,是篡位,是养子,不是亲子,石敬塘自已还是半子呢!),在晋阳公然举兵造反了!

李从珂命张敬达(又是一个猛人)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率领众节镇(当然就包括了男猪脚高行周)到晋阳群殴石敬塘,关键时刻,汉奸石敬塘部下的侍卫亲军都虞候,猛人刘知远(还是猛人?!没办法,肌肉男辈出的时代,猛人太多了,这猛人尤其猛,猛成了皇帝!)率五千军士死守晋阳城,挡住了十几万后唐军的日夜围攻,盼星星,盼月亮,掰着指头数日子,终于在还剩下最后一口气时等来了洋大人,当年九月,友邦元首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兵,自雁门关入中原,驰援晋阳,三下五除二就把张敬达率领的后唐联军干败了,张敬达收兵在晋安地方(在晋阳城南)筑构城栅,契丹兵随即包围了晋安寨。此时,张敬达尚且有兵力5万人,马1万匹,但被围时间很长了援兵都没到,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援兵,眼见粮食不多了,很多人的心眼里开始活泛了。副招讨使杨光远、次将安审琦等,劝说张敬达投靠石敬瑭的晋朝,遭到忠心耿耿又很有民族气节的张敬达的拒绝。问题是民族气节不能当饭吃,大家不过求条生


状态提示:后晋名将高行周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