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雄晋>第二十章 白团卫村! 1

二月初,晋军一路追击契丹军,已经抵达定,镇边境。原镇定州的马全节搜集情报,上奏朝廷,称据被俘虏的契丹附从汉军讲,此次契丹南侵兵力并不多,现在南掳失利,各部落都正在分道回归领地,应该趁着这个时机,大举进军幽州,以求夺回险要,巩固国家根基。

石重贵看马全了的奏章,深以为然,不由起了急切之心,想一战奏功,便不顾冯道的反对,诏令各路节镇,不得停留,齐集定,镇,以定州为大本营,北向进军,将战火烧到契丹境内。在与王朴,王溥大体敲定了开封改造图约后,即令召集民夫与部分士兵开始改造城区。到达开封的青州军,便令柴荣安置家属于军授田中租与土地耕种,令潘美从澶州军中抽调军官充实基层,马上开展训练,原青州军的中低层军官,则由窦仪组织教材和师资力量,称为教导队,结合实际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短训。

令张从恩充东京留守,刘五刘六为副留守,架空那个只会混吃等死的老混帐。家事安排妥当,自率侍卫亲军步军都挥使王周,领了五万大军,自开封出发,前往澶州,同时召护国节度使安审琦顶替马全节为邺都留守。一时中原大地雄兵云集,杀气腾腾,只待皇帝威严,将士奋勇,大军进击,一举荡平塞北。

被任命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的刘知远得知石重贵好大喜功,轻率出军,对左右叹息道:“中原疲蔽困乏,保全自已都来不及,怎么能胡乱地去挑动强盛的北虏,就算暂有小胜,却是治标不治本,没法根绝后患,况且国力军力如此,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呢!“到达澶州的石重贵得知刘知远屯兵不进,而且还出言扰乱军心,勃然大怒,对左右道:”河东不肯臣服朕已经很久了,每次与契丹打仗都作壁上观,拒不出兵,朕早就知道刘知远后脑生了反骨了,如果有做皇帝的福气,为什么不早干呢?!“从此君臣相疑,统属不一,号令不行。

石重贵军至澶州,潘环奏报说邺都,澶州之间相距一百五十里,实在过于空旷,契丹军攻来,可以毫不困难地从空隙中通过大军,过黄河攻击开封,不如在两州之间设置一个军城,以为两地接应。石重贵实地考察,确实如此,不由出了一身冷汗,这袋底如此稀松,集兵十万也未必挡得住契丹铁骑,这样的口袋阵真有点像拿自已的性命开玩笑了,当下不再北进,立即命发澶州一半驻军,运土筑城,名为德清,迁南乐居民来充实此城。

正当包工头石重贵忙着在开封,德清军城大搞土木工程时,北面战事纷乱之极,祁州剌吏沈斌,出兵袭击契丹退兵,不幸身死州破,一直滞留镇州未曾卸任的顺国节度使杜威强行带了两万余州军到定州与各道节镇会师,合军十余万,当真是兵强马壮,杜威眼馋之至,便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作威作福起来。之前张从恩因罪召回东京,众将都以为他会获重惩,不料居然被升了官,任为东京留守,这令自以为功大的张彦泽很是不满意,开始像当初的李守贞一样不理军务,推卸责任,半推半让地将全军指挥权交给了杜威,张从恩的闺女是死了,但人家杜威的模范老婆,石重贵的老姑,石敬塘的妹子宋国公主可还活蹦乱跳呢!得罪了杜威,人家回朝做个宣徽院使之类的高官,活动裙带关系让你功不得赏,过必严惩,玩死你!

以越职任命供奉官萧处均代任祁州剌吏为标志,杜威正式接掌军政大权,下令马全节为定州留守,全军进入契丹境内,开始攻打泰州。契丹泰州剌吏晋廷谦是北附汉人,见晋军势大,便举全州投降。晋军没费多在劲便得了泰州,士气大振,连下满城,遂城二镇,擒获了正在仓皇北逃的契丹酋长没剌及其部下二千余人,缴获北地良马近三千匹,许多来自内地的晋军将领均是大喜,以为契丹骑兵不过如此,不顾符彦卿,药元福等人的警告,大力鼓动杜威麾军全速前进,一举夺取幽蓟,以立不世之功。

俘虏之中居然有几名赵延寿部下掉队的幽州军,心向故国,向杜威密告:契丹大汗耶律德光原本以退到虎北口外,听说晋军攻取了泰州,大怒之下立即转头南下,汇集契丹及幽州军合共近十万骑兵,兼程赶来,预计明晚就到,要早作准备!

镇守边境有一段时间的杜威当然领教过契丹铁骑的厉害,不然也不会想方设法找门路回开封做官了,听说契丹军足有十万铁骑,心下不由害怕,不顾数十名将领的请战,当即决定退回泰州,据城而守。

二月戊午(二十二日),契丹大军到达泰州,极力请战的数十名晋军将领终于烦得杜威忍不住允许出战,近三万各节镇人马耀武扬威,大摇大摆地出城列阵,准备与契丹骑兵一决死战,耶律德光先以轻骑袭扰,将晋军引离城郭,然后一万装束完毕的铁鹞军突然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地冲阵,互不统属的三万晋军一经接仗,立即被分割包围,瞬间崩溃,被打得落花流水,哭爹喊娘,也不敢回城,四散奔逃去了。

杜威在泰州城头见三万军马像沙子撒进大海一样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吓得魂飞魄散,又得到消息,泰州南门已经有契丹轻骑在形成包围圈,忙不迭便令药元福,慕容彦超率万余精骑为前锋,为大军破围,令李守贞,符彦卿为后军,自与张彦泽,皇甫遇等率中军从前锋之后夺门而出,主帅抢先逃窜,部军不知所措,辎重实在太多难以全部携带,为图


状态提示:第二十章 白团卫村!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