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就是罗科索夫斯基挖空心思的去搞油料,第9机械化军的情况依然不乐观,为什么,作为机械化建设的重点部队,该军的新式坦克数量很多,而不管是t-34还是t-35这尼玛都是烧柴油的,而民间和德军那边的柴油保有量是相当有限的。以至于罗科索夫斯基只能让装备t-34和t-35的部队先原地休整,让bt系列汽油车暂时去打前锋。
客观上说,bt系列面对德国三号和四号坦克时是没有优势的,红军的机械化部队重点建设方向是t-34和t-35,最优秀的车组是优先换装了这两种坦克。至于老旧的bt系列,那是给新手攒经验的。
而德国装甲兵经过波兰、法国战役的锤炼,等级纷纷比较高,至少经验丰富,遇上了更先进的t-34和t-35不是对手,但是完全可以吊打既没有经验而技术又处于下风的bt系列坦克手了。
于是乎在华沙外围爆发的装甲战中,之前顺风顺风可以赶羊一样虐德国坦克的苏联坦克兵郁闷了,被对手一通吊打毫无还手之力,如果不是危机时刻有t-34和t-35解围,红军恐怕会被逆推。
这从总装备部的相关报告中也能看出端倪,乌博列维奇直接给军委下了一个结论:必须立刻停产bt-7,这种坦克在战场上的价值相当有限,建议尽快让bt-7的生产线转产t-34。另外,应该加快t-26和bt-3、bt-5坦克在西线红军中退役的速度,它们已经不适合参加战斗了,建议将相关底盘利用起来改造为火炮牵引车辆或者是突击炮,要么就是将这些坦克送往远东,打日本人还是可以的。
当然,乌博列维奇重点评价了t-54重型坦克,认为t-54完全就不是一种重型坦克,而是一种全能坦克。认为该坦克在装甲、机动上相当的成功,如果能装备一款更加合适的大口径加农炮,该种坦克完全可以取代红军中的其他一切坦克。
可见乌博列维奇对t-54的评价相当的高,唯一让他不太不满意的就是t-54当前装备的那款100毫米中等膛压滑膛炮,根据前线的反应,该火炮存在精度差的问题,只适合攻击1000米内的目标。而且100毫米榴弹对于一款重型坦克来说,破障打工事的能力有限,装甲兵认为最好将122毫米加农炮装上该坦克,那样一切都完美了。
乌博列维奇也认为这个建议不错,甚至直接命令改装了一辆装备122毫米d-25坦克炮的t-54-122。实践证明,这种改装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这一条改装建议并没有立刻执行,倒不是李晓峰不同意,而是当前122毫米口径加农炮生产任务相当紧张,大部分的生产力量主要用来保障生产师属炮兵团的-1937(a19)122毫米加农炮,顾不上大规模生产d-25。
而且t-54上装备的100毫米滑膛炮虽然有问题,但暂时还是能满足红军的需求,至少反装甲能力是毫无问题的,而且中等膛压滑膛炮比有膛线而且膛压更大的加农炮生产简单造价低。
最关键的是,北方工业保证将尽快大量的向前线提供碎甲弹,该种弹药反工事的能力远远强于普通榴弹,可以暂时解决t-54打碉堡弱的问题。
可能t-54最大的问题还是生产能力有限的问题,按照乌博列维奇的想法,如果一年能生产1万辆t-54,那么1942年就可以结束战争,如果一年只能生产5000辆,那1943年才能解决德国佬,如果一年只能生产2500辆,那就得等到1944年。
那么北方工业的t-54年生产能力现在是多少呢?也就是一千来辆,跟一万辆的目标差十倍,哪怕是最低的2500台的指标都摸不到边。反正乌博列维奇对此是颇有微词,如果不是北方工业是外国企业,他非得将厂长送去劳改营不可。
尤其让乌博列维奇无法接受的是,北方工业还三心二意,在他看来,t-35完全可以停产,这种小号的t-54几乎要消耗t-54接近65的资源,可是作战能力却跟t-34不相上下,性价比实在不高。北方工业就该老老实实的去生产t-54,而不是分心搞一个蛋疼的t-35。
不过北方工业却不买乌博列维奇的账,因为红军的装甲兵普遍对t-35的评价很高,尤其是那些既装备了t34又装备了t-35的部队,普遍认为t-35的性能比t-34高。比如t-35的扭杆悬挂比t-34的克里斯蒂弹簧扛损能力强,而且t-35车体空间比t-34宽敞。尤其是变速箱,相对于t-34那个寿命短毛病多的烂货,t-35的变速箱简直是良心之作,反正红军的坦克兵更愿意接收t-35而不是t-34。
这给了北方工业极大的信心,立刻就上马了t-35的改进计划,将加强t-35的火力,考虑换装正在测试中的85毫米加农炮,并安装t-54火炮的单向稳定器,进一步加强变速箱的可靠性。当然最关键的是加强防御,这一点是北方工业的幕后老板李晓峰特别暗示的。
某仙人暗示北方工业,德国人正在研制新坦克,这种坦克的装甲防御和火力会有极大的提升,尤其是火力将极大增强,现有的t-34和t-35恐怕都挡不住敌人的远距离攻击。
基于老板的指示,北方工业立刻采取了行动,将t-35的炮塔正面厚度从45毫米的水平提高到60毫米,将车首装甲从35毫米提高到50毫米。从初步的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