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斯维尔德洛夫提出了他的建议之后,托洛茨基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建议对苏联和联共(布)是有利的吗?扩大政.治局多出几个政.治局委员帮着办事,看上去似乎不错,似乎是能够提高效率,而且有利益党内民主的。
但是托洛茨基仔细一咂摸这个建议,就立刻发现这种说法是悖论,十月革命时期,那么繁忙的时候,有几个政.治局委员?不过区区五个,当年五个人就能处理那么多工作,怎么现在七个人还干不完呢?实际上让托洛茨基说,此时政.治局的工作真的谈得上“日理万机”吗?实际上哪怕是当前的战争时期,政.治局例会也是两个星期一次,和平时期更是一个月才开一次例会,真正需要政.治局集体来做决策的事务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日常性的,其他的部委就能够搞定,根本就不需要政.治局来做裁判。
为什么现在有些同志觉得政.治局,不,甚至是中.央委员都忙得不可开交呢?托洛茨基觉得他们就是瞎忙,开不完的各种会议占据了时间的大头,问题是这些会议都是必要的吗?
对此托洛茨基恐怕是要撇撇嘴的,大部分会议都是空谈,都是空洞无物浪费时间的,中.央委员或者政.治局委员走上去念一份秘书早就写好的又臭又长的稿子,然后会后大家打个牙祭联络一下感情,实际上开不开这个会都无所谓。之所以要开会不过是给了不少委员们公款消费的机会罢了。
之前,不管是托洛茨基还是捷尔任斯基都在不同的场合批评过这种风气,也惩治过一些党员,但是效果真心是不理想,会议照开嗨皮照旧,顶多是稍微避开他们一点规格低调一点。
反正托洛茨基对这种风气是相当头疼的,他也想搞清楚哪来的这么多莫名其妙的会。有一次偶然间拉狄克告诉他:“之所以会多,首要的原因就是官多。一个部委一个正部长之下陪四五个副部长,为了不让副部长闲置在那里,就必须给他们找点事儿做,一个星期,每个副部长主持一次会议,就差不多能占掉了一大半时间,让大部长再讲讲话,批示一下,日子不就过去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试想一下,如果官少一点,会议会不会也少一点呢?想一想也是可笑,一个常务副部长主持日常工作,另外几个副部长各管一摊子,什么文化、卫生、纪律、后勤,再算上七七八八的正常工作,可不是要可劲的开会么。实际上如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儿那还算好的,拉狄克还告诉他,有些副部长的职权是高度重合,你能管我能管他也能管,所以这个事儿就必须你我他都签字画押才能干。碰上几个副部长不对付的时候,那真心是乐子大了,扯皮就够打几个月的嘴炮的。
所以到最后,官越来越多,可事情却也越来越难办,而有些部门为了让事情变得好办,想出的办法就是发明更多的官去协调或者调解。结果呢?自然是事情变得更加的复杂和难办,需要开的会也越来越多。
就像李晓峰曾经对托洛茨基讲过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就没水吃了。咱们的部委就是和尚太多,所以事情才愈发的难办,官僚主义才会横行。”
让托洛茨基记忆犹新的是,李晓峰还补充道:“更糟糕的,事情没有办好,我们还不能处罚这些和尚,一个是因为他们会踢皮球,都把责任往外推。第二原因就是法不责众,这么多头头目目,总不能一口气给他们全开了吧?”
想到这儿,托洛茨基就对斯维尔德洛夫的提议凉了一半的心,政.治局委员变多了,效率真的能提高吗?恐怕是不见得的,而且斯维尔德洛夫的这个提议从根本来说也不是一心为公,他扩大政.治局的根本目的还是争权。可想而知,一旦按照他的建议扩大了政.治局,那么政.治局内部的权力斗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那时候效率不光不会提高,反而会让政.治局陷入没完没了的推诿扯皮之中,那简直就是噩梦!
想到这儿,托洛茨基就已经完全不倾向于对政.治局动刀了,暂时维持现状吧,现在这个样子就已经算斗得不可开交了,再让一批新的斗士加入进来,那政.治局就直接开锅了。
这是托洛茨基的想法,那李晓峰又是怎么看的呢?他和托洛茨基的看法差不多,人多效率高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可能政.治局人多了扯皮的效率会成倍的提高倒是真的。当前的大好局势来之不易,怎么能够陷入这种死胡同呢?
在李晓峰看来政.治局当前根本就没有必要改革,政.治局的格局暂时保持稳定更有利。真正需要动刀子的是人民委员会下属的各个部委,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此时人民委员会竟然下属有六十多个部委。六十个部委就意味着六十个正部级,试问一下苏联才多少加盟共和国,如果将这两块加一起,苏联妥妥的要有八十多个正部级干部,副部级那就更是多如牛毛了,每个部委多几个副部长,妥妥的要破三百的。
三百个正副部长,这尼玛要占据多少资源?得制造多少扯皮的事情,而且按照联共(布)的传统,这三百个正副部长里得出一大批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这真心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如果再算算下面的厅局级干部,那得有多少?而苏联拢共才多少人口?要负担如此大基数的干部群,受得了吗?
如果按照斯维尔德洛夫的办法去改,增加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