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589.第1589章 华夏的那点儿事儿(4)
休息。

粟大将认为继续在豫皖苏地区作战有三个优点:第一,中原地区广阔,有三条铁路干线和一些大城市,这些都是敌人需要分派重兵把守的,所以敌人看似兵力很多,但是却背上了大包袱。因为防守要点的任务很重,所以敌人的机动兵力其实是不足的。如果我军在这一地区积极行动,必然能调动敌人,为我军歼敌于运动之中创造战机。

其次,中原黄淮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固然便于敌人互相支援,但同样也有利于我军广泛机动作战,尤其是在铁路和公路被我军破坏的情况下,敌人的机动能力反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军可以充分发挥徒步行军能力强的长处,迅速集中兵力,从四面八方分进合击敌人,实现战役上的速战速决。

最后,中原黄淮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背靠河北,可以从东北和苏联接收物资并得到大批人力支持,特别是可以较好的保障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

粟大将还认为:“要在广阔的中原战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我军必须组成强大的野战兵团。在一个战役中,我军既要有足够数量的担负突击任务的部队,又要有相当数量的部队担负阻援和牵制任务。而此时,从中原战场调走两到三个纵队,未必能调走敌人三到四个主力师,毕竟敌人在华中、华南和江南还保留有相当数量的预备队。这样一来反而是以寡击众,得不偿失。”

粟大将认为,现阶段应该充分依靠解放区,先在中原地区打一到两个大规模的歼灭战,消灭敌人四到五个整编师之后,才有条件开展外线作战。那时候敌人必然要补充被消灭部队,也是必然要从华中、华南和江南抽调部队北上,这会使这些地区陷入空虚,这时候再去闹他个天翻地覆更合适。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太祖和蒋某人在这方面最大的区别,此时的太祖相当善于接受前方一线领导的合理建议,只要是合理的中央就接受,而且在战役指挥中决不搞遥控干涉,而是全面的放手,充分的信任将领的判断和个人的能力。

而蒋某人在这方面就差了不止一筹,本来打仗的水平就很一般,还特别喜欢插手一线的事儿,临机决断的时候又尝尝蛇鼠两端,又不善于亲临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而是通过电报、手令的方式遥控指挥,最后打了败仗还说不是总统的决断有问题,而是下面将领的执行问题。

刮军将领之间不是流行这么一个笑话么,什么时候国防部的电话线断了,飞机也没办法起飞,最高层既不能打电话,又不能空投手谕,什么时候仗就差不多要打赢了。

对刮军的某些骁将来说,最大的敌人可能还不是t共,而是国防部和总统府,没有他们的遥控瞎指挥,事情要简单得多。说白了,刮民党的问题是拥有决策权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又不能做到兼听则明和从善如流,再加上私心作祟,焉能不败?

而t共方面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粟大将的进言确实不符合太祖的心意,但是太祖经过思考以及亲自跟粟大将深入的交流之后,接受了粟大将的建议,暂缓外线作战。先集中兵力在鲁南、豫东地区打大仗,尽可能地先消灭一部分刮民党军主力。不过军.委也给粟大将立了一个军令状:“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

所谓五军自然指的是第五军,前面说过第五军可是王牌部队,历史上1947年刮民党进行的年度战绩考评中,关外以新六军为第一,关内以第五军为第一。两军相比,又以第五军为全国第一。

由此可见这个第五军是多么难对付,而军.委竟然要求粟大将在八个月内至少要歼灭第五军至少五六个旅,这等于是说要干掉第五军的主力,这个难度还是很高的。

那么粟大将有这个信心吗?你要说信心十足,那是扯淡也是不现实的,第五军不那么好打,历史上也是在解放战争后期的三大决战中才干掉了这个第五军。可是现在才1945年,哪怕是粟大将恐怕也不敢拍着胸脯说可以吃掉第五军。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信心,以前说过粟大将的作战风格是奔放的,别人不敢打的仗他敢打,甚至一度有些太过于奔放,在战机选择上偏于急躁而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所以别人不敢打第五军的主意,而粟大将还真敢。

而且战机也很快就出现了。前面说了,王敬久率领以第五军为首的二兵团出徐州直扑枣庄、临沂,扫荡苏北并威胁鲁南,按照蒋某人的战役企图是配合汤恩伯的一兵团光复济南并伺机拿下青岛。

在此期间,自然是北面由74军打头阵,南边由第五军为主。按照军.委的指示,一开始准备集中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主力在微山湖以东临沂以西的枣庄(台儿庄)地区打一个歼灭战,争取消灭第五军。其中山东野战军主要负责阻援,而华中野战军则负责吃骨头。

按照这个指示陈帅的山东野战军一部先继续大张旗鼓的向济南方向撤退,将汤恩伯的第一兵团主力引往山东北面,而部分主力则秘密南下潜伏在邹城、曲阜以东的尼山山区。

与此同时粟大将则在枣庄附近修筑坚固的阵地,吸引第五军前来攻击,一旦第五军上钩,则主力尽数出击同山东解放军主力一起将第五军包围并歼灭。

这个计划不能说有多高明,但也是符合集中兵力


状态提示:1589.第1589章 华夏的那点儿事儿(4)--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