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道果>第七百五十九章 因势知行,格物致知

因人之心,择人处位?

听到这八字,众儒生先是一愣,疑惑并未消减,不过,他们对这句话的意思还是明白的。

这话,其实是说的光武善政,顺应人心,选用合适的人在相应的官位上。

“不过,这与将中原、草原分而治之,又有什么关系?”

大部分的人还是难以想通,等待邱言的下文。

邱言也不让他们久等,便道:“草原与中原不同,就算同归麾下,也会生出摩擦,所以顺应人心在所难免,是以要分而治之,就是不让错误的人,占据位置,取舍之间、风化所系,选取什么人、舍弃什么人,关系到的不是一个职位,而是整个范围内的风气。”

张顺则道:“先生是说,让中原、草原相杂一处,而不相互分开,会扰乱整支队伍的风气?”

“这只是其中之一,要知道这风气一乱,往往不战自溃,更容易引起内讧,自乱阵脚,无疑是不智的。”邱言回头看了他一眼。

“如此说来,先贤所求的一统、定于一,难道是错的?”这时,张顺眉头越皱越紧,头顶文思有些弯曲,这是思绪略有混乱的迹象。

“自然不是错的,那些道理,也是圣贤在体验了列国纷争之后,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只不过,这话说得是大一统者的好处,从而让后人能以此为目标,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要用大一统的方式,去处理问题。”面对反问,邱言不疾不徐的说着,“最终目标是实现‘定于一’,却不能用结果去处理过程。”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指着在座众人问道:“人人都知大儒学问高深,都追求成为大儒,但若有学问不足的人。以大儒自处、用大儒的姿态教训他人,你们觉得是否正常?”

“自然是不对的,不是大儒,却用大儒的态度对待他人。根本不会有人服气。”这个道理,连华舍都是一想就明。

邱言点点头道:“目标是好的,但哪能一蹴而就?要一步一步的践行才对,这是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跳过过程,直接得到结果。你们看到大儒的风光、威仪,不该埋怨自己为何不能如大儒般行事,而应建立目标,一点一点的朝之努力才对。”

讲到这里,邱言心中闪过种种记忆。慢慢汇聚在心火之中,霍霍生辉,这记忆中有信民与心魔附体之人的记忆,亦包含了此生经历,同样也有前世尘封。

很多道理。万世不易。

“所以,分而治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混元一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化。”邱言将话题重新拉回草原之事,“教化不是灌输,不能将你觉得对的事。生生灌注到他人的心里,而应该因势利导,让他们在寻常的生活中,去慢慢体会,最好是能自行领悟出来。”

这话说完,他忽的心头一动。感到一股无形大力从四方压来!

“原来如此,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原来是这个道理,治水就如教化,根本方法是掘开堵塞的河道、深挖河床。而不是修筑堤防、堵塞水流……”

另一边,人群忽有儒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显是困扰许久的问题想通了,头上的文思气柱,顿时暴涨几分。

旁人观之,皆露羡色,其人亦有手舞足蹈之态,但旋即收敛,越发恭谨。

阶上,邱言不顾身上无形重压,续言:“要让那草原之民,体会到秩序之道的好处,然后加以疏导,自然水到渠成,只不过,这个过程急不得、也短不得,急了弄巧成拙,短了要有隐患,邱某亦不敢说自己短短两个月就已达成,最多是埋下了一个种子,还待日后浇灌。”

“先生所说的这些语句,从前也在书上看到过,但从来不似这般通透,书上的文章,都是看着字句去理解,难免会显得有些死板。”胡业适时的出声奉承。

邱言看了他一眼,道:“看书为学,可以致知,将之践行,能够明道。若是知而不行,那还是未知,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先知而后行是正道,透过践行,总结出道理,一样可以致知。”

说到这,他指着张顺道:“就像张顺,我上午时,告诉你们自己思考,非是怕你们发问,就算是想出些东西,一样可以去问、去行,再者来说,如果没有张顺来问,我又如何能够说出这番话?你们又如何能够得知?这就是行而后知。”

这么一席话,立时让不少人心生感悟,对邱言提倡的“知行”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讲学,可谓别开生面,邱言先说自己的见闻,引申经义,跟着回答他人问题,引经据典,好似与人闲聊,把个事情剖析一遍,总结出一番道理,直接拿到当下,套用在在场儒生所做的事情上面,丝丝入扣,就算是华舍都有茅塞顿开之感,露出兴奋之色。

“原来是这样,致知、践行,原来是这个道理!”他一脸兴奋的将所得的感悟,都记录下来,生怕回去之后忘记,但紧跟着却又听邱言说道——

“我说了这么多,想来很多人还在疑惑一件事情,就是怎么从平时的琐碎小事中,得到道理和规律。”

这话一说,华舍拿着笔急动的手瞬间僵了下来,这正是困扰着他的难题,整个中午都在思考,却无结果,哪还能不在意,立刻竖起耳朵,静待下文。

“其实,关键在于心与眼,用心去想,用眼去看,还说张顺提问,他若没有透过心去思考,如何能有疑惑?邱某则是在草原上用眼去看,才能总结出


状态提示:第七百五十九章 因势知行,格物致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