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民国战神>第180章 :不宣而战

横渡1型步兵战车,实际上就是沈凝云照抄美国而战士气使用的lvt4登陆战车的设计,自重为12428千克,战斗全重为网5吨,车长7950毫米,车宽3250毫米,车高2460毫米,车底距地高460毫米。发动机前移,增大了车体后部空间,使载员人数达到30人;此外,也可以运送4吨的作战物资、反坦克炮或吉普车等较大型的装备。

横渡1型步兵战车比美国二战时期的lvt4还要先进,设计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发动机更加强大,功率达到300马力。陆上时速达到了每小时40公里,水上时速没小时为16公里。

这种步兵战车,看上去即像战车,又像是船。由于体型较大,可以轻松装下30名士兵。

由于定型有点仓促,横渡1型步兵战车没有安装小型战车炮,而是安装了3挺民2式通用机枪,具备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其中2挺为前机枪,1挺为后机枪。

而日本也没有战车,暂时没有必要安装战车炮。

这种战车装备部队后,将使西北国防军具备极强的登陆作战能力。

由于这种两栖登陆战车装备规模不会太大,因此不会建设流水生产线,因为那样不划算。

因此将是用传统的生产方法,产量不会很大,半年内最多造出300辆,这样的数量当前也足够了。

另一边,西北政fu与日本政fu都开始积极备战,双方的兵力、物资不断的向东北、朝鲜一带输送。

日本在中国境内的资产、人员,则受到了持续的打压。

英法两国就中日愈发紧张的局势,向西北政fu进行了警告,显然是要偏帮日本了。德国则支持西北政fu,与英法协约国唱对台戏。

1914年5月,西北政fu以向东北集结了120万兵力,而日本也迅速在朝鲜及旅顺集结了近百万兵力。

沈凝云亲自赶往丹东,在丹东设立了总指挥部。

丹东不远处便是鸭绿江,江对岸已经集结了近百万日军,而西北国防军在丹东地区布置了80万兵力,以鸭绿江为天险,设立了一条防线。

日本政fu此时信心爆棚,有了英国的两亿英镑贷款,已经将西北国防军彻底蔑视,而且因为西北政fu在中国各省针对日本资产及人员,日本政fu于5月6日不宣而战,向西北国防军丹东防线发动突然炮击。

随后向在丹东发起进攻。而此时鸭绿江大桥被日军所掌控,鸭绿江大桥东岸的中国领土上,也是日军的阵地,日军可以从鸭绿江大桥通过。

不宣而战是日本的惯用伎俩。炮击造成了数百名西北国防军士兵阵亡,但是西北国防军炮兵部队随即进行了更加猛烈的还击。

大量炮弹朝着对岸的日军阵地打了过去,顿时对岸的日本阵地化作一片火海。首轮炮击就造成了上千日军的伤亡。

西北国防军的阵地上,016师师长冯海明蹲在后面的堑壕里,用潜望镜看着对冲来的日军。

“师长,这里太危险了,您还是下去吧!”一边的参谋急得有些额头冒汗,冯海明撇嘴说道:“都躲这么远了,有个屁的危险。我当侦察兵那会,哪一次不是比这还危险。”

周围的下属一阵无语,师长和侦察兵有可比性吗?冯海明算是西北军里面升得最快的普通士兵了。

十四年前他还是个侦查班班长,但是随着部队的不断扩编,他一路升到了师长的位置上。

能升得这么快,也和冯海明的刻苦有关,他本身出身在武术世家,也念过私塾,有良好的底子在。

“师长,日军冲上来了。”

“不用慌,我们的火力网一架起来,日军一时半会冲不上来。现在我们的阵地的铁丝网和地雷带被日军炮火炸出了三道缺口,021阵地前面的地形比较复杂,极有可能是日军的局部主攻方向,马上调一个机枪连过去加强防御火力。”

冯海明镇定的指挥着,“命令营级迫击炮重点打击日军机枪火力,命令团级迫击炮重点打击日军野炮。营级以下迫击炮、掷弹筒、狙击手各自负责所在区域的有价值目标的打击。重机枪火力网把日军压下去后立即移位,这很可能是试探性的进攻。”

“是。”

一条条命令下达下去,前线的国防军士兵打得有条不紊。日军刚冲上来,就遭到了西北国防军的迎头痛击,机枪火力网一开火,冲上来的日军如割麦子一般的倒了下去。

但是日军的素质不是俄军可比,刚受到重机枪火力网的打击,日军士兵便反应性的趴在了地上。不过这些日军还是冒死前进,吸引更多的西北国防军的火力点向他们开火。

五分钟后,日军丢下三百多具尸体,开始狼狈后撤。

果然是试探性进攻。

国防军的机枪组立即抬起机枪转移火力点,那边日军通过试探性进攻,摸到了国防军阵地上的火力点分布,后面的野炮立即矫正诸元,向西北国防军的阵地上的火力点一阵猛轰。

结果自然是打到了空处,阵地上的国防军早就把机枪转移了位置。

日军野炮一开火,立即被天上的侦察机及高地上的观测兵摸到了位置,迅速将数据用无线电传输了回去。

那边的日军炮兵对西北国防军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野炮打得起劲,丝毫没有转移的意思。

结果不到一分钟,迫击炮炮弹雨点般的呼啸而下,将日军的野炮一一炸毁。这些野炮是加农炮范畴,口径在75上下的小型火炮,是这个时代很流行的步兵支援火力,不过在西北国


状态提示:第180章 :不宣而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