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袁世凯主持下的中央政fu改革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一年因为市场繁荣,中央税收大幅度增长。
这一年中央税收达到了45亿元,尽管大部分都是西北政fu上缴给中央的税收,但各省税收明显大幅度增长。
经过一年的改革,中央政fu基本在政治上成功统一了中国,不过西南一带还是保留着较大的自主权。军事上,西北国防军和北洋军虽然依旧是两个系统,但是合作频繁,分工明确。
实际上,袁世凯和沈凝云已是同一辆战车上的人了,都是在为中国民族资本财团服务的政客及军人。
不同在于,沈凝云掌控着中国民族资本财团,占大部分股分。
不过北洋军事集团,则没有普遍加入这个利益集团。
袁世凯见改革初见成效,顿时欣喜万分,已经开始决定策划称帝,西北那边也传来好消息,西北明确支持袁世凯搞君主立宪。
西北所支持的,是君主立宪,而不是帝制独裁。君主立宪,相当于皇帝没有太大的权力,只是做为国家的象征。
袁世凯考虑到总统也快当到头了,这时候当个皇帝也不错。说不定能借助帝王之气,扭转袁家男人活不过六十岁的定律。
河南项城袁氏家族自兴起后,家里的男丁无一能活过六十岁,不到花甲之年纷纷滚鞍落马、命赴黄泉。而袁世凯如今也快到这个年限了。
袁家曾请风水先生前去堪虞,风水先生说袁家祖宅长禄不长寿,于是就分家了。后来袁世凯的儿子果然有活过了六十岁的,例如长子袁克定。
这场称帝在1915年就已经开始酝酿,在取得西北政fu支持的同时,袁世凯到处询问各地督抚的意见。
那些督抚见袁世凯问他们帝制的问题,嘴上当然是表示支持的。中国人的站队意识还是很敏感的,自然明白如果回答不让老袁满意,很可能要被穿小鞋。
不过袁世凯在1915年与老部下段祺瑞的关系却是开始严重恶化,首先是在保定军校的问题上,段祺瑞和袁世凯都将这所军校视之为培养自己的班底的重要单位,自然也就起了冲突。袁世凯支持的蒋方震就任保定军校期间,受到了很多刁难,最后因为实现不了对学生的承诺,在学生面前开枪自杀,还好子弹偏离心脏,被抢救了回来。
再则一个,就是段祺瑞的办公地点发现了炸弹。而根据反应,大公子袁克定曾派人到现场过。
最重要的是,袁世凯彻底倒向西北,段祺瑞是反对的代表人物。
段祺瑞与袁世凯关系闹得很僵,不过段祺瑞这个人的性格并不愿意多说,只是整天冷着脸,凡事都不问不说,与袁世凯持续冷战。
冯国璋方面,也因为大公子袁克定高傲的态度,把关系闹得不像从前了,冯国璋如今每年过年也都不会登门拜访了。
袁世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下,此时都与袁世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裂痕。
不过袁世凯并未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得到西北的支持和各省督军的支持后,袁世凯于1916年初宣布立宪称帝。
消息一传出,各省老百姓还是挺欢庆的。过去一年里,尽管********很多东西还未改变过来,例如贫穷和饥饿还未彻底消除。但是这一年老百姓谋生却容易多了,只要肯走出去干活,就不愁一口饱饭。
世道变好了,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得出来。对于袁世凯称帝,普通老百姓并不反对,反而很高兴。因为过去的中国就是一个帝制国家,皇帝同样也是中国老百姓的精神依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君主要做到****的克制,并且要对天下苍生负责。因为传统的中国并不发展物质文明,资源只有这么多,那么自然要均匀一下,大家才够用。所以儒家对皇帝的教育,都是克制****。特别是在明代,儒家基本上是把持着对皇帝的教育,而且皇帝没怎么出过紫禁城。
有了皇帝,就相当于有个负责人。不像总统,当个几年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搞得老百姓不知所云。皇帝的命运,是与天下苍生挂钩的,脑子正常的都不会把自己的国家乱搞,毕竟国家都是他的了,皇帝自然是会以国家前程为上。
当然这是传统的皇帝,至于立宪是怎么回事,普通老百姓普遍不是很明白。
所以老百姓是支持袁世凯程度的。当然也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支持袁世凯,西北治下的老百姓袁世凯称帝多数感到不满。
不满的不是帝制,而是认为西北统帅更有资格当皇帝。至于是让张奎发还是沈进文,或是沈凝云当皇帝,则众说纷纭。
“依我看,应该让副帅沈进文当皇帝,这样一来,老帅张奎发可以当太上皇嘛!少帅沈凝云可以当皇太子。”
“这样太麻烦,少帅武功卓越,打败俄国和日本,直接让少帅当皇帝不是更好?”
“但当初征战西北,奠定基础的却是张老帅,沈福帅和赵副帅也功劳显赫。现在张老帅退下去了,文治上却是沈福帅负责。军事上则是赵副帅和沈少帅在主持,每个人都有重要贡献,自然还是让沈福帅当皇帝更好。”
茶馆里人们聊天时,各种观点都蹦出来了,总之对袁世凯称帝很不爽。
此时沈家则迎来了新一代的降生,赵慕菱怀胎十月后顺利为沈凝云产下了一个男孩,全家都进入欢庆之中。
一家人此时四代同堂,都盼着沈凝云这一代能开枝散叶。因为沈凝云是独子,又跟了沈进文姓,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