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很快就成为了大潮流,那些还没有消费汽车的民众,都开始去报考驾照了。有了汽车又有了房子,电器又这么能少。就像是别人送你一个鸟笼,你很大可能性就会去买一头鸟来养一样。
既然是新房子,里面的家私、器具是不是也要换新的?住进一个崭新的房子,不可能用以前的破碗吧?不可能用以前的旧床吧?买了新床,总的不能用以前的旧被子吧!
而老百姓现在通过工作也不购买商品的钱,如此一来,大量的消费就产生了。
普通民众在日子过得不错之后,基本上不会太想着怎么省钱,或者动脑筋去投资什么的,所以普通民众实际上也是消费主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直不能成为富人的原因。不过以当前中华民国的财富分配情况,他们尽管不能成为富翁,但起码也能是个有钱人,能有不错的收入情况。
而在那些经济殖民地,也弥漫这浓郁的春节气氛。
如今在中华民国是没人过什么圣诞节的,毕竟这是民族主义横行的时期,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圣诞节是什么玩意。那些喝过洋墨水而肤浅的文化分子现在也不敢猖狂装b了,西方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基本没人去庆祝。
实际上过洋人生日的急先锋很多时候是那些商家,借着节假日的名义进行打折促销。不过现在没有商家打出庆祝洋人的节日为名义进行促销。主要是因为商业运营上被财团大量插手,财团完全不理会洋人那些节日,只有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才会进行促销活动。
而中华民国现在的意识是凌驾于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又有大量的中华民国公民在那些经济殖民地经商,或者是过去担任重要职务。华人文化开始占据各个经济殖民地的主流。特别是在朝鲜、越南两地,更是主流中的主流。朝鲜和越南本身在古代就接受了汉文化,汉字是他们的吏行文字。如朝鲜文,实际上是那些朝鲜穷人用的,官方用的则是汉字。
在节假日方面,朝鲜和越南也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而在高棉和暹罗,现在也深受影响。至于印尼,则是完全影响了。因为印尼土著没人权,掌握话语权的是华人,经济、整治、军事都在华人掌控之下,印尼土著自然也就跟这过那些汉族节日。
影响最为薄弱的则是波斯和阿富汗,不过随着华人活动的增加,波斯和阿富汗也开始接受汉民族的传统节假日。
主要的影响方式就是财团在波斯和阿富汗地区经营的商业,会在这些汉民族传统节假日进行打折促销。
加上中华民国公民的节日庆祝等等,很容易影响到整个国家。
而情人节也不是过西方人的情人节了,而是过中国的七夕。
文化的入侵实际上才是最为可怕的,不过对于那些经济殖民地来说,汉文化实际上更加先进,尽管他们在汉文化入侵后,会被中华民国更加彻底的剥削,但起码在文化上他们实际上没什么损失,反而是赚到了。
而西方文化入侵中国,对中国来说才是最恐怖的。因为低级文化取代了高级文化,低级文化为什么可以更容易的取代高级文化?
因为这是工业化社会,人们进行大量的分工,对于普通屁民来说,也不需要他们学习太高深的东西。而越高级的文化,往往是越难学的。而那些肤浅的低级文化,却是简单得很。
随着中华民国的崛起,汉文化开始普及。
学汉字、说汉语,成为那些经济殖民地的教育科目之一,就像是后世的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英语一样。
不过汉语如果不是从小学习,学习起来比英语困难多了。但是汉语又是给那些理解能力高的人学的,理解能力比较高的人学汉语是比较容易学会的,毕竟汉语是拼义,语法排列逻辑比较好,而且组合灵活,在背诵方面比英语简单多了。背诵英语单词,对于学过汉语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因为英语属于低级语言,让一个学过高级语言的人去学低级语言,自然是一种折磨,那些字母排列得让人眼花缭乱。
而且英语尽管是二十几给个字母,但是一百年前的英语和一百年后的英语完全不一样,如今给英国人一本一百年前的英语书籍,他们完全看不懂。因为过程中出现许多新单词,而这些新单词因为是字母组合,拼凑得那么非主流,没有对照的话谁看得懂啊!
所以汉语是入门那一段时间比较困难,入门后自己看字典和对照拼音就能学会了。特别是拼音出现后,学汉语甚至比英语还简单了。
英语单词发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而拼音则非常简单。
因为华人的大量活动,以及教育体系中加入了汉语汉字,使得各个经济殖民地的汉文化普及程度喜人。特别是在北朝鲜和越南和印尼,甚至是采用汉语进行直接教育,将汉语定位官方语言。
暹罗则方面官方语言尽管还不是汉语,但是汉语已经占据上风,很多学校甚至直接用汉语进行教学。
文化的辐射,为中华民国的文化产业输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电影、书籍等等文化制品的市场不断扩大。中华民国此时已经有五亿人口,本身文化制品的市场就极大了。
特别是电影市场和音乐市场,一部热映的电影所产生的效益极为惊人,一张热销的唱片也能横扫庞大的市场。
其中电影更是财团用来包装国家形象,并对外输出观念的一种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