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鸳鸯奇侠之再续前缘>第三百一十章 贪官李义府

又等了一会儿,没有什么机关暗器打出,我们才放心走了进去,这里面也有许多长明灯,青砖砌的幕墙,上面还有一些壁画,而且保存的很好,能看清楚上面的内容。

正前方棺床上面放着一口镶金棺椁,一块黑色的墓志铭就放在棺椁一旁。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

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

”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

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

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

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的,以求得人死留名,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我爷爷走过去瞧了一下,顿时深情有些微微的变化,有些疑惑的说道:“怪哉,唐朝贪官李义府不是因为被认为有恻隐之心被发配到巂州[今川省西昌(凉山州)]了吗?公元666年死于巂州,为何他的墓会在这大巴山里面?真是怪哉!”

李义府(年),字号不详,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唐朝宰相。

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省典仪,迁监察御史,拜中书舍人。

李治为东宫太子时,以为太子舍人。积极迎合高宗,实施废王立武,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武后的心腹大臣,进爵广平县侯。任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妄行不法之事。

迁中书令,封河间郡公,出身微贱,虽官居右相,而不入士族,因此,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龙朔三年(663年),阴请术士望气,贬官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忧愤而死,时年五十三。

武则天即位后,追赠扬州大都督。唐睿宗即位,收回封赠,少子李湛最知名,参与神龙政变,拜左领军卫大将军,封赵国公!

此人虽然不及清朝时期的和珅,但是那贪赃枉法的本事也不简单,弄得全朝文武百官苦不堪言,甚至不敢轻易得罪,其行为几乎是人人喊打。

此时我也疑惑了,要说此人的墓穴应该在西昌近内才对的啊,怎么会在这大巴山里面,而且还距离汉中那么近,难道此人死后是被悄悄运回汉中安葬的,当时朝廷并未知晓。

要是这墓中找不着答案,我估计也怕只有我和伊颜完全恢复前面六世修为和记忆才能解答了,一般史书上记载的那肯定是西昌无疑。

“阁主,左边耳室发现八箱黄金、十二箱白银以及两盗墓贼遗骸,另外还有一具口中塞着黑驴蹄子的银甲僵尸!”紫魅儿沉声说道。

“阁主,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章 贪官李义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