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五百三十三章 旗鼓相当

在会宁保卫战中,皇帝庸招儿迭出,宗雄和宗敏两位大金国的顶梁柱表现的是如此昏庸、无能和不济,实际上守城的责任主要压在了纥石烈志宁和仆散忠义两个人身上,他们指挥着会宁城军民一次次打退宋军的进攻,表现的非常英勇和无畏,给宋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宋军按照赵柽的布置,采用疾攻缓进的战术攻打城池,在北城集中炮火摧毁了他们城外的壁垒工事,然后稳扎稳打向前逼近,逐步清除金军的外围防线上的据点,然后重新建立火炮阵地,以进入火炮的有效射程。但就在推进的过程中,越靠近城池遇到的阻力越大,而这种阻力不仅是金军顽强的抵抗,还有投石机的威胁。

金国是在南下中原,攻打汴京时得到了宋军抛弃的这种当时最为先进的攻防利器,并在随后的攻城中用于实战,并掌握了发射方法。女真人也是相当擅于学习和吸取先进技术的民族,自然类似投石机这种强大的武器也成了他们吸收的对象。北还后女真人利用虏获的中原工匠开始制造抛石机,逐步装备到部队。投石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是攻打城池的重要工具,在历朝历代的攻城战中被大量使用。宋时投石车的发展到了顶峰时代,其威力开始变得极其恐怖而巨大。按照大小和所需人力多少,投石机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

轻型抛车,仅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可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有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需用四十至百人拉炮索。能将二十多斤重的石弹射出八十步;而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炮,要一百五十到二百五十人拉炮索,可发射七十到百斤重的石弹。在满血的状态下百斤的石弹也能射出五十步之遥,较小的石弹可以发射的更远。

与火炮相比。抛石机威力小、射程短,灵活性差,但依然不失为一种利器,尤其是在守城战斗中。金军在研制火炮受阻后,便开始大量制作投石机用于战争,也在与宋军的作战中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了经验。虽然在与宋军对战中胜少败多,可总比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好得多。在宋军北伐之战中。金军节节败退,负责保卫都城的纥石烈志宁就意识到和宋军会在城下一战。因此他也是积极备战,在加固城防的同时,令工匠赶制了大量的投石机,总数有二千余架之巨。

根据以往的经验,志宁明白投石机是宋军火炮重点打击的目标,因此他将轻型投石机布置在城头之上,即便于居高临下打击攻城的宋军,也利于转移和补充,当然也因为制造简便。数量也最多;中型投石机相对比较笨重,他将其布置在城中的高台上,隐于城墙之后。可以利用城墙遮蔽减少被宋军火炮击毁的概率。

重型投石机移动困难,只能固定在地上,因此志宁利用其射程远的优势,将重型抛石机布置在城角,隔墙抛射压制敌军火炮,每个城角的数量达百门。想想上千门投石机一同发射,漫天的石头飞舞着从空中铺天盖地的落下是极其壮观的场面,造成的损伤也是十分惊人的。

但金军的抛石机却不仅仅的发射石弹,他们也为抛石机配备了多弹种、可发火发烟的毒蒺藜……最厉害的是能够爆炸的霹雳弹,这个虽然没有宋军开花弹的威力大。可其不像炮弹要受火炮口径的限制,个头儿能造的很大以增加威力。因此在人群中爆炸造成的伤亡也很恐怖。数丈方圆内绝无幸免。

为了消除投石机对进攻部队的威胁,赵柽命炮兵设法将其打掉。城头上的投石机还好说,速射炮的射程不够,可以利用重炮直瞄射击将其摧毁,但是对于隐于城墙后的就难办了,只能通过臼炮抛射来将其炸毁,却因为难以发现其所在及射程限制而无法准确射击,只能通过观察员的计算实施概率瞄准,效率极低,而城角的重型抛石机受到两面城墙的遮掩更难以命中。

于是赵柽命令将壁垒前的壕沟填平,并利用残留的矮墙为基础将其加高,使其与城墙基本平齐,然后以此为平台设置炮阵地,这样观察和射击条件都大为改观。城内、城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炮战,连金军布置在城头上的火炮也加入了战斗。

但时间一长,金军抛石机发射速度慢,射程近及威力小的弱点便暴露无遗,布置在城头上的小型投石机首先皆被摧毁,紧接着火炮也被掀翻。在摧毁掉城头的投石机的同时,宋军炮兵的重型臼炮也对隐于城后的投石机进行压制性射击,而对暴露的集中火力坚决予以摧毁。

双方的炮战断断续续持续了数日,纥石烈志宁和仆散忠义的表现和那两位无能的主将相比,他们在这场保卫战中的表现十分抢眼,也值得大书特书,因为两人几乎一直坚持在战争的最前线。激战正酣之际,纥石烈志宁亲上北城冒着宋军炮火指挥作战,安抚守城将士,停战间隙亲自给战伤者送药、赐酒,赏赐有功的守军战士。指挥投石机的仆散忠义则吸取了昔日战败的经验,合理配置火力,及时补充弹药,修复被击毁的投石机,转移暴露的阵地,补充丁壮保持战斗力。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战斗持续的时间延长,在这高烈度的战斗中,金军储存的火药基本耗尽,而城池被围又无法筹集制备火药所需的硫磺、硝石等原料,火炮成了摆设,威力巨大的霹雳弹也告罄。但他们没有因此停止战斗,仍然发


状态提示:第五百三十三章 旗鼓相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