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二,圣主于河北高阳宫接到古北口急报,安州北征胜利结束,虽然弱洛水以北东胡诸部尚未归附,但双方实力悬殊,大局已定,即便有变数也影响甚微,如此一来形势对中土更为有利。
圣主欣喜不已,与虞世基、萧瑀、赵才、来护儿等重臣仔细商讨后,对安东更是势在必得,一定要拿下开疆武功,但就在这时,赵才突然想到一件事,当即提醒圣主,“圣上,目前安东大局已定,而我们招抚安东的决策也已开始实施,这种情况下,辽东卫戍军是否还有主动介入东北战场的必要?”
边军出塞作战,以掳掠多少计算战功,其手段之狠辣可想而知。之前圣主和中枢估计安州北征的胜算非常小,为了帮助安州在东北战场上取得最大战果,同时也为了浑水摸鱼乘火打劫,借机重创契丹人,所以做出了辽东卫戍军主动介入东北战场的决策,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谁也没想到安州北征不但成功了,还在短短时间内横扫了弱洛水两岸,以致于辽东卫戍军事实上已无法完成此行之目的,相反,因为契丹人投降了安州,辽东卫戍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烧杀掳掠就直接损害了安州利益,打击契丹人就是与安州为敌,这显然不利于招抚安东,如果双方冲突激烈甚至会破坏招抚谈判,那结果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虞世基、萧瑀互相看看,后者不以为然地说道,“此刻辽东卫戍军进入东北,必将对安东构成重大威胁,正好有助于我们招抚安东。”
赵才不反驳,亦不解释。
萧瑀的判断并没有错,正常情况下的确如此,安州一方面受制于粮草武器的严重短缺,一方面又面临辽东卫戍军的步步紧逼,腹背受敌,不得不俯首称臣,但问题是,现在虎视眈眈盯着安东的不只是中土,还有大漠,一旦大漠上的突厥人也来招抚安东,安东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到那时被动的就是中土了,中土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必将错失最佳招抚机会。
但这话赵才不能说,也没有必要说,因为现在距离新年只剩下二十多天,扣掉消息传递时间,留给宇文述招抚安东的时间仅仅只有数天,而若想在这短短数天内达成目标,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满足安州所提条件,可想而知难度之大局面之艰难,这种不利形势下,辽东卫戍军却在弱洛水两岸烧杀掳掠,在安州的背后狠狠插上一刀,结果不言而喻。
赵才一言不发,来护儿却直言不讳,“辽东卫戍军对安东的确可以构成重大威胁,但同时也必然对招抚谈判构成严重阻碍。”
萧瑀正要据理力争,虞世基果断插言,“来不及了,东北战局的发展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形势变化太快,我们根本来不及做出正确反应,亦来不及命令辽东卫戍军撤离东北。行宫距离辽东太远,等到命令送达东北战场,已是大半个月之后,所以接下来形势如何发展,关键不在于行宫如何决策,而在于左御卫将军薛世雄如何临机处置,只要他处置得当,以大局为重,一方面保持克制,避免与安东方面爆发激烈冲突,一方面陈兵以待,始终对安东构成威胁,则对招抚谈判有利。”
圣主频频点头,挥挥手,“立即诏令薛世雄,要求他想方设法配合招抚安东,若形势过于困难,粮草难以为继,已经威胁到自身安全,则果断撤离。”
虞世基躬身领命。
“安州北征结束,东北尽入囊中,实力更强,要求也就更高,我们达成目标的难度也就更大。”圣主看看几位亲信重臣,继续说道,“我们若想在年底前把开疆安东的消息传至东都,就必须在未来数天内完成招抚谈判,为此就必须向安州做出更大让步,那么,我们所能开出的最高条件是什么?”
之前的招抚条件是,安州和东北要纳入中土版图,要把地方自治权包括军、政、财大权都要上交中央,安东的汉虏军队还必须参加第三次东征,也就是说,在双方实力悬殊,且强者牢牢掌控弱者要害的情况下,招抚实际上就是单方面的征服,强者生杀予夺,弱者任由宰割。至于宇文述所说的东征胜利后lùn_gōng行赏,甚至可以封个藩王的承诺,纯属笑谈,谁都不会当真。
当时安州只是在东北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北征尚未结束,变数很多,比如举兵造反的突厥人随时都有可能翻脸,契丹首领大贺咄罗可能会带着契丹诸部拒不投降奋战到底,而弱洛水北岸的霫族诸部更是远在数百里乃至上千里之外,如果他们拒不归附,安州也只能望而兴叹,无可奈何,种种不利因素导致安州不但不能实际控制东北,反而被东北所牵制,困难重重,危机四伏,这种局面下中土所提的招抚条件当然很低。
现在不一样了,安州在东北战场上所面临的诸多变数正在迅速减少,安州对东北的控制力正在迅速增加,安州的实力急骤暴涨,对中土的依赖性随之减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身价”高了,中土的招抚条件当然也要随之做出相应调整。
“安州的底线肯定是自治。”虞世基说道,“唯有自治,安州才能自保,才能称藩,才能割据,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强,否则就是砧板上的鱼肉,被中央一刀刀凌迟而死,但在自治权上,中央绝无可能妥协,一旦妥协,便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影响极其恶劣,如果形成连锁反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减弱,势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赵才当即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