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从陈桥到崖山>度宗登基篇
朕已熟思,没比卿更合适有才的人了”而30岁的伯颜也是一代名臣,未来灭宋的主帅。曾祖父述律哥图、祖父阿剌是成吉思汗的部下,父亲跟随旭烈兀西征。伯颜本人生于伊儿汗国,信奉也里可温教,也就是基督教。在一次旭烈兀派他回蒙古本部向四哥汇报工作时。忽必烈留下了他,作自己的近臣“非诸侯王臣也,当留事朕”并亲自将安图之妹指婚于伯颜。

本月,阿术率蒙古兵攻打南宋淮南西路的庐州、安庆府,宋将范胜、**、高兴、高迪皆战死。

本月,宋将方富由夔州路的开州往西面的达州运粮饷,途中被杨文安伏击,方富被生擒。

9月5日,忽必烈之孙、真金之子铁木耳(未来的元成宗)出生。

25日,吏部侍郎李常上疏陈七事:崇廉耻、严乡学、择守令、黜贪污、谳疑狱、任儒帅、修役法。

本月。大名府大水,管民总管张弘范当即决定免除百姓的租赋。有人弹劾其专擅之罪。张弘范回京见忽必烈说“臣以为朝廷储小仓,不若储之大仓”忽必烈问“此话怎讲”张弘范答“今岁责民输租,仓虽实而民死亡且尽,明年租将安出?若使不致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之大仓乎”

本月,忽必烈还是担心安图年幼未更事,于是召许衡、杨诚等人回京。俾议中书省事。许衡来到后,便上疏陈时务五事。忽必烈一一听从。

本月,夏贵率5万宋军攻打潼川,刘元礼所率的蒙古军才数千。众寡不敌。诸将登城,皆有惧色。刘元礼却毫不畏惧的出战,击退宋军。之后两军又在蓬溪激战,从寅时一直战至未时。不分胜负。刘元礼激励将士“此地离城百里。若为敌所乘,则城不可入,潼川非国家有矣!丈夫当以死战取功名。时不可失也”说完手持长刀,率先冲阵。将士皆咸奋,杀得夏贵大败。

咸淳2年(1266)1月18日,忽必烈设立立制国用使司,以阿合马为使。阿合马开始大展其聚敛财货的才能。崔斌屡次向忽必烈进言“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可惜忽必烈都不听。

19日,参知政事江万里被罢。江万里就是那个说出“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太师不可再言去”的人。

6月17日,忽必烈命山东统军副使王仲仁在开封督造战船。

本月,黄震入对,言时弊: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结果被赶出朝廷,去任江南东路广德军通判。7月,礼部侍郎李伯玉因ding撞贾似道“伯玉殿试第二人。平章不拔擢,伯玉地步亦可至此”而被赶出朝廷,去任江南西路隆兴知府。

因高丽国王一再向宗主国蒙古大汗忽必烈控诉海外倭寇对自己的侵扰,日本这个国家终于引起了这位一代雄主的注意!此时的蒙古早已雄踞世界之巅,除了南宋至今不肯臣服外,忽必烈已目无余国!日本小邦?忽必烈本意便是想写一封国书去,迫其臣服便算!

于是8月7日,忽必烈派出第一次赴日使节: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携《蒙古国牒状》(原文:上天眷命,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国王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时,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不宣)取道高丽赴日。

以蒙古人此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威势,国书的口气自然不会谦虚!黑的携国书到高丽后,高丽王予以热情款待。但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高丽王并不愿配合黑的完成使命,于是耍了一小伎俩:派宋君斐、金赞2人做黑的的向导,领他乘船来到高丽巨济岛的松边浦海边。出生马背民族的黑的几曾坐过海船?这么段航程下来,估计已天旋地转了?宋君斐指着南方的大海告诉黑的“日本还远在千里之外,风浪太大,危险异常,不如不要去了”黑的见到浩瀚无边、波涛连天的大海,听信了宋君斐的话,带着高丽王给忽必烈的奏章就回国了。自然,忽必烈对高丽王这种敷衍的态度大为不满!

9月29日,忽必烈对廉希宪说“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廉希宪答“陛下犹如尧舜,可惜臣等比之皋陶、稷、契等人,差太多了。今日小治,未足夸也”忽必烈又说到唐朝魏征,廉希宪答“忠臣良臣,何代没有?就看人主能不能用”随后,正当宰相们退出议事之时,突然有内侍入朝堂传旨,说某某事应该这样。廉希宪大怒“此阉宦预政之渐也”遂入奏。忽必烈命人杖之。

10月18日,蒙古太庙修成。

本月,蒙古同知滕州郭侃上奏“淮北可立屯田360所。一屯所田,足供军旅一日之需”本月,忽必烈命制国用司监造神臂弓千张、矢六万支。

本月,汪惟正派蒙古军由小路偷袭夔州路的开州。杨文安命王福率兵助战。王福第一个登上开州城墙,开州城陷,守将宠彦海投崖自尽。

11月29日,史炤、王世昌二人奉张珏之命,收复潼川府路广安军的大梁城。

1


状态提示:度宗登基篇--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