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言情总裁>品读历史—宋>第44章 会战采石矶

采石矶的风景向来秀丽,历来被誉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

放在和平时代,这里自然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但是对于征讨南唐的宋军将士来说,显然没有旅游的兴致,尽快拿下这里才算当务之急。

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这里,峭壁千寻,江流突兀,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也是通往金陵唯一的水上屏障。

从地图上看,采石矶位于金陵的西南方位,也是通往国都金陵的最后屏障,也就是说这里将是南唐与北宋大军决战的关键所在。

一场真正的交锋开始了!

当屠刀架在脖子上的那一刻时,一直忍让的李煜也开始了最后的一搏。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是一国的国主。当李煜得知宋军十万人来征讨时,他决定做最后一搏,将所有的兵力集中在采石矶这一带,目的就是阻止住宋军的脚步。

李煜的策略并不是打算拼命(他也没这个资本),而是打算拖垮宋军,拖到宋军断粮,拖到宋军久攻不下,拖到宋军士气殆尽,最后拖到宋军无功而返。

这就是李煜的最终目的。当然,为了宋朝的脸面着想,事后还得表现的相当客气,该进贡的照常进贡,该大把扔银子的时候还得大把大把的扔。只要宋军不再打他的主意,装孙子也罢,进贡也罢,只要能多快活几年,这些都无所谓。

中国伟大领袖曾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这句话精准的评价出了李煜的治国体系,不懂政治!

李煜是一个谦谦君子,却不是杰出的政治家。赵匡胤是猛人,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以君子对抗猛人,显然君子是吃亏的。

李煜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直走的低调路线,事事尊奉宋朝。可如今,猛人依旧打算过江,吞并他南唐的国土。

对南唐来说,采石矶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一战。认识到这一点,可想而知南唐的抵抗有多么的顽强。事情也如李煜所料想的那样,由于采石矶确实易守难攻,唐军又精于水战,宋军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仍然没能攻克这座水上要塞。

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宋军攻不上去,南唐军打死也不出来,双方都有损伤。看样子,短时间内谁也奈何不到谁。

其实就实力而言,南唐军和宋军根本就没在一个档次上,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僵持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宋军无法大规模的展开水战。究其缘由,还得从地理层面说起。自古以来,北方善骑马,南人善驶舟,这仿佛是天生注定的事情。

北方大多是平原,广阔豪迈,生长在这里的人们都养成了善骑马,精骑射的作战特点。而南方多为水路,其中有的城池四面都被水所环绕,这样一来,水上作战便成了武装冲突争夺的焦点方式。简而言之,南方人更善于水上作战,而不是所谓的攻城战和平原决战。

现在,曹彬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金陵就在眼前,而采石矶就是横在眼前的一道障碍。要想成功渡过采石矶,到达金陵,必须智取。

想来想去,曹彬使出了秘密武器,也就是所谓的杀手锏。

说起来,能成功渡过这里,大破南唐,还得归功于一个小人物的存在——樊若水。

樊若水,南唐人氏,不过在南唐却没有得到重用,混了30多年,仍没有封到一官半职。这对于有追求而不得志的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客观的讲,樊若水还算是个人才,尤其是水利工程方面,放在今天足可以大展拳脚,做个总工程师都是绰绰有余的事情。可在当时,科举考试可不考这些“歪门邪道”,所以想要一展心中抱负的樊若水始终得不到重用。心灰意冷之下,这位仁兄打算出去走走,见见世面。当他游到(走到)汴梁时,上天向他抛来了一枚橄榄枝。这简直是意外之喜。

当时赵匡胤已经有了征讨南唐的算盘,开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打造战船。大家都知道,这个建造巨型战舰的工程非常巨大,需要有熟知机械制造,水利等多方面的人才来共同建造,而这些宋朝还是有些稀缺,于是发布紧急诏令,寻找建船之能工巧匠,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会重用。

樊若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面试,结果令他喜不自胜——他竟然得到了宋太祖的亲自接见。

其中,樊若水独创的浮桥策(江南可取,请造浮梁以济师)便是大胆奇想之一,赵匡胤对此计也颇为赞赏。

樊若水虽说是南唐人,可在赵匡胤看来,哪里人氏不要紧,只要能拔脓的膏药就是好膏药。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他有如此的才能,赵匡胤就直接破格提拔这位仁兄做了右赞善大夫。这对于30年不得志的樊若水来说,无异于有知遇之恩。

现在,报恩的时候来了。

当宋军碰到难题,在采石矶无法前进的时候,樊若水用他的浮桥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关于这个浮桥,我实在不知道它是怎样的工作原理,史籍中也没有过多的记载。我就知晓一点——这个浮桥需要大量的楠竹作为材料。

不管过程如何,结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由于筹划周密,1000多米长的浮桥三日成型(史载:三日而成,不差寸尺)。宋军竟“若履平地”般跨


状态提示:第44章 会战采石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