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碧水江湖钗头金>五十二章 赠药

王二又接着说:“至于当今,自登基立年号安业十七年来,士林评价还是可以的。虽然说大内与内阁冲突也是时常有,但是最终总能达成一致。对待读书人,陛下也挺珍惜,该重用的也都在位子上,民间也没传说哪个大臣是奸佞之流。总之吧,能不被读书人骂得太厉害的皇帝,那就不容易。最关键,当今陛下有个最得民间赞誉的地方,就是不爱打仗”

那僧人有点诧异,不禁问道:“这个怎么说,难道保家卫国、开疆拓土不好吗?”

王二赶紧笑着说:“是我没说明白,不是说朝廷不该开疆拓土,更不能说外敌入侵不去兴兵应战,而是说安业帝最得赞誉的是能不打的仗就不打,能靠嘴说的就不用拳头,有时候能不兴兵哪怕吃点亏也都能忍。”

那僧人听了有点不高兴,不忿道:“这是何道理,开疆拓土乃是扬我中华国威,播撒我汉家文明;而外敌挑衅,怎能不迎头痛击,否则那些刁蛮成性的胡夷之辈怎会不得寸进尺。长此以往,汉人血性必将消亡殆尽,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王二对这个问题曾经专门写过时文去辨析的,因此想得很清楚。他说:“这事得分开从两面看。国无强兵则恒弱,没有强大的兵威,四边蛮夷之辈野蛮成性,觊觎我中华膏腴之地数千百载,怎会因几句好听的话就乖乖待在风沙苦寒之地或者烟瘴弥漫之所,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对国家来说,战争无所谓正义不正义,我们只看结果是否有足够的好处。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也许就没有正义的战争,对他们来讲,只要有征战,就会有亲朋子侄亡于边塞枯草之中;只要有战争,就会有加税加赋;只要有战争,就会有商路淤塞。因此,除了极少数渴望军功登顶上位的,还有能发战争财的,从无知百姓到商贾富户以致士林清流,没有说对战争有好感的。这一点也许会令当权者愤怒,毕竟与大义和某些国家利益相悖,但这就是百姓黔首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不想,学生也从不认为百姓们这么想就有多么卑鄙无耻。”

王二这边侃侃而谈,那僧人本来还在慢慢抿着茶水,听到他的这些见解,脸色渐渐阴沉了下去,手里的茶杯也放了下来。“当权者对战争的考虑和下位者的利益需求往往是对立的。上位者判断要不要发起战争,只需要衡量朝廷的利益、战争胜败的可能以及对外交环境的影响,往往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百姓受到的伤害,因为这些伤害他们体验不到,也就感受不到。这并不是说当权者就一定刻薄寡情,而是地位不同、出发点不同,考虑事情的角度就不同。”

“因此,学生以为,兵者国之大事也。对于战争,朝廷该是慎之又慎的。决定兴兵之前,一定要算好账。就算一定能赢的仗,如果在很大程度上伤及民气,那也未必划算。当然,反过来说,强敌入侵,生死存亡之际,这些就全都不算什么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时哪怕榨干最后一丝潜力,也要干下去的。不过这都要掌权者去仔细衡量,总之轻启战端,百姓是不愿的。百姓不愿,上位者固然可以强行推动,但是风评如何,不问可知。”

刚才那僧人面色阴沉,明显对王二说的话相当不满意,但是听了王二继续说的话,他开始变得若有所思。这时,他的神色已变正常,又是那副温润如玉的样子,他沉思着对王二说:“你的意思,无非是肉食者和百姓黔首要善于换位思考,互相考虑对方的需求与意愿。但是,古语虽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大部分情况下总还是百姓黔首未能远谋的现象更多发生。如是这样,总是迁就百姓短见,朝廷如何能行大事?”王二欠身为礼,恭敬地说道:“确然如此。就此事学生倒遍翻史书,历代朝廷靡费民脂民膏,为满足一人心愿,擅起边衅,类似万里出兵只求天马的事确实时有所见,但是,总体来说百姓短谋的例子却是更为普遍。学生的看法并不是掌权柄者面对国家大事不能独断专行,毕竟上位者掌握的讯息更多,由此导致的眼光更为长远。但是,要严格诫勉的有二,一是不能因一己之私则操弄国家公器以飧其愿,二则是大师刚才总结的,做决定时宜站在他人的角度多多衡量百姓之苦,如此则肉食者常远谋。”

那僧人抚掌赞叹说:“友看年纪尚未弱冠吧,年龄既能如此稳重多思、深谋远虑,真奇才也。”王二赶紧站起来逊谢,过奖、有愧之类的话说了一堆。这时那僧人却又喟叹不已,说:“你说的这些话都是金玉良言,为何朝堂上却少有人能够想到,可见大才总隐于在野之人说的没错啊。”王二接话道:“大师刚才对学生谬赞,学生确实愧不敢当。实际上,学生才多大年纪,读书之余胡思乱想能想到这些道理,朝堂之上于千万人中方能脱颖而出,智慧超群、经多见广的宰执之臣怎么可能没有这个能力发现这个道理。无非所站角度不同、所图利益不同,不愿想、不能想,或者想了也不能说而已。”

那僧人听了,低下头只是沉思,过了一会,叹了口气,然后摇摇头,展现欢容说:“受教了,与友今日一席相谈,竟然解了我多年来思之不解的一个大疑惑,僧这里谢过。”说完站起来双手合十,就向王二深深一礼,王二惊得赶忙跳起来,两手乱摆着制止说:“大师哪里话,大师哪里话,折杀生了。大师风采,学生钦羡不已,恨


状态提示:五十二章 赠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