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恐怖悬疑>隋唐70年征伐高丽全录>第六章 九军尽没

辽东城外,几十万大军苦战一个多月,毫无进展,杨广在城中已经等的没了耐心,决定改变策略。在以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辽东城的同时,派水军为先遣,袭击高丽首都平壤。再派陆军主力越过鸭绿江与水军会师,两路合兵,直捣高丽心脏。

杨广把征辽大军重组为九个军团,选出315000精兵分配给九个军团司令。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军出扶余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率军出乐浪道,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率军出辽东道,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军出沃沮道,左屯卫将军辛世雄率军出玄菟道,右御卫将军张瑾率军出襄平道,右武候将军赵孝才率军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率军出遂城道,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玄率军出增地道,越过高丽辽东诸城,向鸭绿江挺进,直奔平壤。前文说过在大隋征辽的百万大军里,只有半数是可以与敌军对垒厮杀的精锐战兵,这次出击的30万精兵,几乎是此次征辽的全部精锐部队。

在进攻平壤的诸道大军中,单独有一条水军进攻路线,称为沧海道。沧海道主将,正是威名赫赫的大将来护儿。杨广一声令下,来大将军率领麾下7万江、淮水军,驾驶着绵延百里的庞大船队,渡海而行,率先发起了进攻。

水军统领来护儿,是东汉名将来歙(音西)的十八世孙。他从小父母双亡,由伯母吴氏抚养成人。来护儿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每每读到《诗经》中慷慨激昂的诗句,都心潮澎湃,感叹不已。誓言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当为国杀敌立功,岂能伺弄区区田亩!

来护儿青年时从军,投效在名将贺若弼军中,从一个刺探敌情的间谍做起,屡立战功,慢慢升迁为右骁卫大将军。其人不吝钱财,不置产业。而行军用兵极富谋略,又善于安抚士卒,深受部下爱戴,都愿意为其效死。十年后叱咤风云的秦叔宝早年在来护儿军中做部将,深得来护儿礼遇。秦琼的母亲去世,来护儿听闻特意遣使前去吊唁。军士都很奇怪,问道:军中常有丧事,将军从不过问,为何偏偏去秦琼家中吊唁?来护儿说:秦琼勇猛剽悍,志向高远,绝不是久处卑贱之人。此时可见来护儿识人之明。

水军进军的速度很快,先于陆军半个月于坝水(大同江)河岸登陆,在距离平壤城六十里处下船扎营。高丽军以逸待劳,已经摆开阵势准备迎战隋军。高元之弟高建率数百凶悍的勇士,率先来到隋军阵前讨战,这批敢死队个个凶神恶煞,气势骇人,隋军士兵皆面有惧色。来护儿胸有成竹,笑道:我原以为他们会坚壁清野固守,如今却来送死,我一日之内便能歼灭他们!遂命第六子来整与部将费青奴出战。来整虽然年青,却骁勇善战,屡从父亲出征,打过不少胜仗。在镇压山东王薄起义时,民间有一首歌谣歌颂来整的英勇: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来护儿封荣国公)

就在高建在隋军大营外耀武扬威之时,来整领一只精兵杀出营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高建。高丽军猝不及防,大败而溃。头一仗便斩杀高丽王弟,隋军士气大振。

首战告捷,来护儿求功心切,想乘胜一举攻下平壤。水军副总管周法尚老谋持重,劝阻来护儿等待陆军主力到达后,一同进攻。来护儿不听,留下周法尚守卫大营,他挑选精锐战士四万人,直趋城下。隋军小心翼翼的来到平壤城外围城堡,却发现大门敞开,城墙上也无人把守。难道高丽人也玩空城计?隋军疑心大起,更为小心,列队进入城堡后,发现地上随处丢弃着钱财和武器,愈加可疑。为了谨慎起见,来护儿严令士兵禁止掠夺,队伍依然保持严整的阵型搜索前进。

隋军进入城内后,发现一座大寺,来护儿派兵进去搜索,忽然杀声四起,大队高丽兵从寺内袭杀过来。前队隋军措不及防,刹时被杀死数十人。高丽军果然有埋伏!来护儿处变不惊,立刻指挥隋军反击,双方在寺庙前展开血战,佛家清修的圣地成了血肉横飞的修罗道场,双方短兵相接,隋军锐不可当,不多时高丽兵大败,伏兵被死伤大半,仅少数落荒而逃。

来护儿见伏兵被杀退,大起轻视之心,心中思量着高丽军的计谋也不过如此。眼见一举攻占平壤的首功将至,不由得的心浮气躁起来。他下令把士兵分为数队,分路突袭,加紧进兵。手下的将领们也都放松了警惕,纵兵四处抢掠,大肆搜索财物,队伍很快就乱做一团。正当隋军混乱不堪之时,婴阳王的另一个弟弟高建武率数千高丽精兵再次杀出,对隋军发动猛攻。这一次来的,才是真正催命煞星,乱哄哄的隋军全无防备,兵寻不到将,将找不到兵,略做抵抗,便四处奔逃,任凭高丽军追赶杀戮。城中横尸遍地,血流成河,四万入城的精锐转眼间便多半做了高丽兵刀的下之鬼,来护儿仅带数千残兵逃出城外。高建武领兵穷追不舍,一直追杀到隋军的大营。幸而周法尚已知主力大败,率其余部队在营地严阵以待,接应败军,高丽军这才不再追赶,在大营外夸耀了一番之后,收兵退去。

这一仗水军精锐尽失,来护儿大为懊恼,却也毫无办法,只好领着残兵驻扎海边,再不敢提及进攻之事。

就在来护儿的水军在平壤城下铩羽而归的时候,九个军团的大队人马正在匆匆赶来。九军主将中,以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最


状态提示:第六章 九军尽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