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从小家境贫寒,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品格顺利完成了学业。也形成了他坚强忍耐的性格。他相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26的王传福研究生毕业以后,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到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有关,王传福顺利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额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面,要花2、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大冒险。但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显。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抢的先机。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竞争意识。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先发制人。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可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铬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铬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位于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铬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套镍铬电池生产线需呀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铬电池的生产线。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低了百分之四十。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他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逐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公司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e,比亚迪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铬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镍铬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但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半数以上产品出口的比亚迪公司遇到了困难。此时,王传福的表哥李向阳通过其所有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向王投资1660万元,使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快,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传福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八年-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日本厂商后院起火。1999年-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等。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铬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目前,比亚迪以近百分之十五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与日本三洋决一雌雄。目前,在镍铬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由此可见,王传福如果一只稳坐比格公司总经理也会衣食无忧的。但是他看到商机,有敢于竞争的勇气,有先发制人的魄力,有抢得先机的能力,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