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2015年12月,小堆再次站在十字路口。再过一个月就年满三十一了,古人云三十而立,人生到了三十一应该事业基本起飞了才对,小堆却连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都不知道。
如果说当年南下深圳是小堆人生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改行考注会是第二个重要的决定,北漂进大所是第三个重要的决定,进投行是第四个重要的决定,此次此刻,小堆再一次迷茫了——是继续留守投行,还是回事务所?
小堆虽然干投行不久,却对投行产生了厌倦。但一想到事务所每年年审加班熬夜好几个月又没有提成,小堆就感到头皮发麻。
审计是机械的,重复的,是有固定套路的,甚至连审计报告怎么写都有固定格式,审计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填底稿,通过填写底稿发现问题,在正规审计的情况下,同样一家公司由两家事务所来审,得出的结果基本类似,没有太大差异,写出来的报告也几乎一模一样。
投行没有的固定格式,针对同样一家公司,两家券商来做推荐挂牌或保荐,做出来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或者《招股说明书》是不一样的,同一个ipo,一家券商来做可能不成功,换一家券商来做可能就会成功。跟审计相比,投行更有挑战性,因此也更好玩。
审计主要关注财务问题,而投行不仅要考虑财务问题,还要考虑法律问题,因此考虑问题更全面,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审计主要认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很少关注,投行不仅要看事实,还要分析它的合理性。做投行前小堆觉得注会六门专业课中最没用的是《财管》,做审计基本用不上,自从做投行后,小堆发现,《财管》非常有用,通过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分析,可以很好的了解企业现状,并且大概的预测企业未来。
做投行能极大拓展人的思路,使人变得聪明,尽管干投行只有三个月,小堆明显感觉到自己进步很大,相当于干审计三年都不止。很多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审计做了五年十年,水平依然提高不上去,思维依然打不开,每天就知道抠底稿,思维僵化严重,为了几千块钱的折旧差异跟客户争吵不休,为了几万块钱的坏账准备差异跟客户争个面红耳赤,结果大问题一个没发现,小问题一个也不放过,几千块钱的错报也要调,要知道从来没有哪家企业是通过少提折旧造假的,或者少提坏账准备造假的,真正的问题都在财务之外。
但小堆也意识到,做投行虽然能拓宽人的思路,却无法拓展专业深度,很多投行虽然很能忽悠,由于专业度不够,做不了具体事务,不能胜任cfo职位。小堆清醒的认识到,要想拓展深度,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审计才行。
小堆是学计算机专业的,it行业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带着计算机专业的人干活,计算机专业的人给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打工。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是学建筑节能专业,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是学英语专业的,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是学社会学的,膜拜创始人是胡玮炜是学新闻学的,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是学行政管理专业。
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带着一群计算机专业的人创业,多少有些讽刺。计算机专业的人更多的是做执行,而不是决策,通俗的讲就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干活,别人把顶层搭建好了,把框架设计好了,交给计算机专业的人编码。
事务所也有类似的现象,那就是非财务专业的人表现的比财务专业的人更优秀。财务报表只不过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一种反应,真正的问题都在账外,一头扎进财务里或者底稿里钻不出来完全是本末倒置。很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是被或者券商发现的,而是被没学过财务的记者发现的,他们运用的恰恰是非财务手段,这狠狠的打了和券商的脸,券商真应该聘请他们做尽调。
也许有人要说,那是因为国内事务所的水平不够,小堆不禁要问,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频频爆出财务造假,这又怎么解释呢?要他们知道可都是“四大”审的呀?“四大”每年开出高额薪资,到名校招揽高素质人才,结果连造假都查不出来,水平连没做过审计的记者都不如,多少有些讽刺。
小堆从事审计和投行已经有两年半了,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路,小堆实在不想跟别人干活了,如果再进事务所,一定要单干。还记得在事务所的时候,小堆最怕遇到财务专业的项目经理,因为他们总爱讲述语,不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
最早的时候,小堆问学会计的同学,审计是干什么的?同学说,管会计的。管会计的?什么意思?反正你记住是管会计的就行了,我也解释不清楚。几年后,有人问小堆,审计是干什么的?跟会计有什么区别?小堆说,会计是做账的,审计是查账的。
小堆在第一家事务所的时候,问带队经理,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区别是什么?经理不耐烦的说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废话,这是课本上的原话,看过书的人都知道,而且这是从法律角度讲的,小堆想问的是从会计角度来讲二者的区别。若干年后也有人同样问小堆这个问题,小堆回答说分公司没有注册资本,子公司有注册资本,一句话把问题解释清楚了。
小堆初次做审计的时候,问前辈,做底稿是为了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过关?前辈说做审计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