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拜科特这个时候,就一点点的看着沈红星写出来的文章,一边看,他还一边找来了牛津高阶双解字典——没办法,英语有时候就是生造个术语出来,非专业认识看到了那种术语之后,可是连猜都不一定能才出来是什么意思的!
把电邮看了一遍之后,斯拜科特就把这个电邮给复制粘贴到了公司内部的论坛里面。毕竟,这么好的一个东西,要大家一起看嘛。这样他做起事情来才能省力点,是不是?而且多点人来看的话,也可以互相之间交流共同进步嘛。
而当徐晓燕,甚至是李延宏、李凯复等人看到了沈红星写的这篇东西之后,那是直接被吸引住了——是的,没错,是被吸引住了。因为沈红星为了照顾还没听说过博弈论的斯拜科特,他是专门跟教5年级小孩子一样的把整个说明写的非常非常的深入浅出。
打个比方来说,沈红星在这个文章里面提到了博弈论里面最出名的一个【蜈蚣悖论】。这个【蜈蚣悖论】全名是【蜈蚣博弈悖论】,听起来好像挺恶心的样子,但是实际上讲的东西很有趣——假设有b两个人,两个人按照回合制轮流行动,轮到每个人行动的时候,他都可以选择【合作】或者【不合作】。
而两人【合作】什么呢?那就是系统会给予两人奖励——如果刚开始,最先选择的时候,直接选择了【不合作】,那么整个试验中断,b两个人每人得到一美元。如果最先选择的时候,选择了【合作】呢?那就轮到了b选择了。如果b选择【合作】那么实验继续进行,奖励继续增高,如果b选择【不合作】的话,那么这个时候,b可以获得3美元,而一分钱获得不到!
这样一来,整个实验的模型就可以当作是两个互相不信任,但是又必须合作的两方势力的一种微缩模型——比如说,你跟你的竞争对手要合作整第三者而获得什么利益,这个时候,虽然刚开始大家都会觉得应该这样做——等到把第三个人收拾掉之后,马上就要分配利益的时候,把竞争对手再干掉。这样就可以收益最大化,对吧?
但是问题是,当把第三个人干掉之后,你想动手的时候,竞争对手肯定也早就准备好防备你的进攻了——同时对方也准备好了进攻你。所以对你来说,最理智的方法,不如是这样——把第三个人收拾到还剩一滴血的时候,你偷偷出刀,把另外一个竞争对手干掉,然后再补一刀废掉那个只剩一滴血的第三人,这样你的收益就是最大的,而且成功率也是最大的,对吧?毕竟这个时候之前合作的那个竞争对手还对你没防备。
但是这个模型有趣的地方就是,对方也会想到会这么做——因为大家都有智能,都会思考!而这样无限制的提前收拾对方的选择下去的话,到了最后就变成了——你和要合作的竞争对手会先展开,而变成了本来要被收拾的第三者围观。因此,本来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法,怎么最后到让自己变成了收益最小了?毕竟这么互相斗过之后,完全可能之后再被完美无伤的第三者掉。
这样的一个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结论,和人们一贯以来的认知不同,于是,这个就是传说中的蜈蚣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