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颠覆清朝>第105章 对手

伊宁俄军军部,捷尔任斯基接到第32骑兵师快马飞报,该部在乌苏河谷以西大约20公里处,遭遇一支中国骑兵师,该部判断第29骑兵师、波兰骑兵师被包围在河谷内,凶多吉少。捷尔任斯基闻听大吃一惊,后悔派出骑兵部队救援。随后他又接到报告,精河被中国骑兵占领,32骑兵师撤到尼勒克,捷尔任斯基闻之脑袋顿时大了。

俄军参谋长道:“中国军队已经占领精河,估计奎屯已经失手,第29骑兵师、恐怕已经全军覆没。战局变化如此之快,说明中共军队是精心准备、精心谋划的。”“不仅如此,中国军队肯定出动了重兵,意在快速占领伊犁河谷。”“目前我们兵力有限,根本无法挡住中国人的进攻。”“我已经向司令部汇报,建议固守伊犁河谷,决不能让中国人的如意算盘成功。立即向司令部汇报最新战况,要如实汇报。”“两支骑兵师覆灭,奎屯第55步兵师恐怕也无法生还,司令部不会怪罪我们吧!”参谋长忐忑道。

捷尔任斯基道:“丢掉伊犁河谷,我们难究其责。但是司令部判断失误,是司令部认为中国军队会北上作战,由此造成伊犁河谷兵力空虚,我判断司令部不会严厉责备我。中国军队突然向伊犁河谷发动攻击,司令部肯定有针对措施。”捷尔任斯基脑袋还算清醒。由于奎屯俄军部队坚守了七天,中国军队无法快速向伊犁河谷发动攻击。这期间俄东方面军司令部下达命令,让捷尔任斯基务必坚守伊犁河谷,届时从阿拉木图向伊犁河谷派援兵。

捷尔任斯基接到司令部的通报,对参谋长道:“我部损失了三个师。司令部并没有追究我的责任。另外司令部决定从阿拉木梯增调两支德军师,第51师、53师步兵师也进入伊犁河谷。4个师加强伊犁河谷的防御,我心里坦然了。尤其是德军精锐,更增强了我防守伊犁河谷的信心。”参谋长道:“将军,没有想到你因祸得福,司令部委任你为伊犁河谷最高指挥官,统一指挥伊犁河谷的防御。将军,也许伊犁河谷防御作战给你带来好运。”

捷尔任斯基摆摆手道:“说多的没有用,为沙皇陛下效忠是军人的职责。为了俄罗斯民族的生存,我早已经立下了血染沙场的誓言。面对中国大军凶猛的进攻势头,我们必须众志成城顽强防守。”“将军,德军皇家第1、2师是精锐部队,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我建议让德军师防守尼勒克、伊宁,不知将军意下如何?”“参谋长。说到点子上了,我也是这么想的!”两个人狡黠的笑起来。

当何猛正在部署向伊犁河谷发动进攻之时,德军两个师、俄军两个师进入伊犁河谷,战场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天在伊宁城召开联席军事会议,会议上捷尔任斯基道:“首先欢迎我们尊贵的盟友,德意志帝国的精锐之师到达伊犁河谷。共同对付凶恶的敌人。冯劳茨将军,克劳特将军,鄙人真诚的欢迎你们到来。”冯劳茨将军有些傲慢道:“听说贵部几天之内就损失了两支骑兵师。一支步兵师,两座城池也丢失了?”冯劳茨毫不客气。

捷尔任斯基有些尴尬道:“冯劳茨将军,目前中国军队不好对付,他们神出鬼没,战斗力强悍,我想将军应该知晓。中国军队突然向奎屯发动攻击,我不得不救援。可是没有想到,他们居然是围城打援。实不相瞒,中国军队出动了重兵,我的一支骑兵师若不是集结出现了问题。恐怕也全军覆没了。与中国人作战,即便你小心再小心,也无法搞清楚他们在想什么。”

捷尔任斯基接道:“中国士兵吃苦耐劳。他们能忍受我们无法忍受的困难,他们的军事将领出类拔萃,无论在战略上、在战术上,都无可挑剔,昔日懦弱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与这样的对手作战,失利甚至付出代价都在所难免。自开战以来,联军付出的代价比比皆是,坦率说我敬佩这样的对手。”这时,皇家第2师师长克劳特将军似乎很理解道:“捷尔任斯基很坦诚,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

克劳特接道:“遗憾的是我们的波兰兄弟,就这样告别了战场。德国人来到这里,不是来告别战场的,我们是来挑战对手的,我与冯劳茨将军喜欢强悍的对手,将军,请说说你的部署吧!”

捷尔任斯基走到军事地图前、拿起指挥棒道:“各位,奎屯丢失,我们失去了一处战略要点,目前中国军队又占领了精河。伊犁河谷东侧们门户大开,因此我们防守阵线十分严峻。我的防御计划是,尼勒克、伊宁、霍城、巩留、昭苏,形成梅花形防御阵线,组成坚固的堡垒工事。这五个城池之间距离不超过200公里,可以相互支援。”

捷尔任斯基接道:“中国军队善于采用围城打援战术,由于我们城池之间可以相互支援作战,因此可以遏制中国军队的机动作战优势。冯劳茨将军、克劳特将军,你二位认为这个防御计划可行吗?”冯劳茨道:“这个近似梅花震型的防线,最关键的是尼勒克和伊宁两处战略要点,只要确保这两处要点不失,就能确保防线稳固。”

“冯劳茨将军不愧是德意志帝国的精英,尼勒克、伊宁县城要点的确重要,只要这两处战略要点不失,整个防线就固若金汤。”捷尔任斯基首肯。“捷尔任斯基将军,我们德国人来到这里,就是挑战对手的,我想知道中国人到底有多厉害!那就让事实来说话,我决定皇家第2师防守突前的尼勒克!”克劳特趾


状态提示:第105章 对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