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颠覆清朝>215章 挺进加拿大

阿拉斯加远隔美利坚国土,一块最大的美利坚飞地。最早生活在阿拉斯加原住民有印地安人,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印第安人主要生活在阿拉斯加南部相对温暖、森林茂密、植被丰富的地区。部分印第安人生活在中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生活在恶劣地区的印第安人主要靠狩猎生活,因此这部分印第安人骁勇善战、不惧强敌,照比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印第安人要强悍的多。

爱斯基摩人主要生活在北部极寒地区,数量相对少,严酷的自然环境致使其种群发展很慢。爱斯基摩人天生耐严寒,主要以捕猎、打渔为生。阿留申人主要生活在海边,大海是他们的衣食父母,阿留申人很少与外界接触,他们的生活相对原始封闭。最早是俄国人越过白令海峡踏上阿拉斯加这块封闭的土地。他们武力征服了原住民,堂而皇之成为新主人。

由于阿拉斯加野生动物丰富,俄国人在这里收购皮毛,生意日渐火爆,继而成立了北美俄罗斯公司,开始正式管理阿拉斯加。后来皮毛生意萧条,俄国人对这块荒凉的土地失去热情。1867年,美国人趁机以270万美元从俄国人手里购得这块土地。当时有好事者计算并调侃,阿拉斯加的土地平均每英亩合2美分,简直便宜的几乎是赠送。

即便这样美国人依然嗤之以鼻,不认可政府的荒唐行为。认为这块荒芜之地购买的毫无价值。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联邦政府愚蠢的行为,美利坚接手这块土地后,很长时间不感冒这块飞地。19世纪末美国西部淘金热兴起。人们在阿拉斯加朱诺地区发现黄金,对此美国政府才开始正式关注这块飞地,伴随大批淘金者涌入阿拉斯加,美国开始正式设置机构管理阿拉斯加,但是阿拉斯加依然没有并入美利坚国土。

美国前往阿拉斯坚完全靠海运,既便捷又安全,因此美国人和淘金者前往阿拉斯加。几乎不走陆路。其实现在这个时期,连接阿拉斯加和美国的加拿大土地。严格说时下并不属于加拿大的固有领土,眼下加拿大仅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他的有效管辖区域位于东部魁北克省,5大湖所在地区。并接受大不列颠统治。

最早占居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主要是英国人和法国人。二者为了争夺统治权,继而爆发了7年战争。后来法国人战败,英国人在此建立了联邦制政权,并接受大不列颠管辖。由于中华帝国撬动了蝴蝶翅膀,英国人在连续战争中提前衰落,伴随南洋等英联邦的陨灭,加拿大趁着英国人无暇顾及,趁机宣布加拿大独立。其实美国人暗中支持加拿大,英女皇全力对付中华帝国。只好默许加拿大的行为。

既然全力支持加拿大独立,美国人很慷慨,把西雅图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给加拿大。不毛之地、贫瘠的土地。美国人自然不在乎。由于加拿大土地加速膨胀,人口的稀少,致使加拿大根本无暇关注边境线,可以说美利坚和加拿大的边境线只能在地图上体现出来,实际边境线非常模糊,边境地区也没有任何驻军。甚至连边境检查站也没有。

邓子轩让何猛派出骑兵部队协助印第安人由陆路前往阿拉斯加有两个目的,其一。北部地区是印第安人传统生活区域,后来美国法律规定,印第安人只能生活在保留区,因此印地安人的各地往来交流中断。此由陆路向北挺进是为了让雄鹰酋长联络更多印第安人部落。其二,就是欧美人崇尚的强盗逻辑,真理存在于大炮射程之内。意为骑兵部队所经过的地区,日后都是大印地安共和国的土地。

北上挺进阿拉斯加骑兵部队经过10天跋涉到达西雅图,10天紧张严酷的训练,印地安骑兵部队军事素质有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在后面插羽毛,主要原因是太碍事影响训练。兽骨依然戴在脖颈上但放置内衣里,从外观看与远征军很难区分,如此显著变化,印地安人安全是自发变化的,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军事训练逐渐走上正轨,南宫的压力锐减。

走近西雅图天气突然变得暖和,似乎开了一个滑稽的玩笑,天气突然变得缓和起来。很多官兵有些不适应。西雅图的纬度与帝国黑龙江的维度差不多,但是受太平洋暖流影响,西雅图的气温要比黑龙江温暖许多。西雅图北部的落基山脉挡住了寒流大举入侵,再加上太平洋暖流的作用,这里别有洞天似乎春意盎然。西雅图雨量丰沛,全年降雨量大约9百多毫米,有雨城之盛名。

天气变得温暖,官兵们也开始活跃起来。“哈哈,没有想到西亚图犹如塞上江南,瞧郁郁葱葱的树木漫山遍野,这个世界太奇妙了,简直不可思议。”南宫骑在马上为大自然变化万千惊叹。“南宫老弟不解,老哥我也迷惑,按理说越往北走越冷,这是怎么回事?”冯敬章也调侃,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雄鹰酋长道:“过了温哥华北部就是落基山,落基山北侧就不是这样了,也许这是上天的意志。”

骑兵部队到达西雅图,先期赶到的海军陆战旅一部在此接应。海军陆战旅乘船分别兵不血刃进入西雅图、温哥华,发现这里的美军部队已经撤走。远征军司令部了解此情况后,命令海军陆战旅暂时驻扎西雅图、温哥华担任警备,并命令第3兵团停止北上向东转进。冯敬章作为最高指挥官决定在西雅图休整两天,期间他要与太平洋舰队沟通,届时一支运输舰队要沿着海岸线北上,担任大军补给之需。

两天时间很快过去


状态提示:215章 挺进加拿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