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如同雪片,但他却懒得批示,准确说是不敢去看这些坏消息,更不愿去想这些心烦事儿,所以不是拖着不理,就是全推给手下的裴矩和虞世基几人。杨广不是不知道这些人只忠于自己家族的利益,只顾着捞钱,可他已经无心去计较这些了,只想着赶快逃避眼前的烦恼。杨广后期不问国事,并不是像后世很多人所误解的,是因为生性疏懒,耽于逸乐。从他之前雄心勃勃地积极做事可以看出,杨广并非那种享乐派君王,只不过他已经在连续的失败、局势的日益恶化和无力挽救危局的绝望中遭遇了过于沉重的打击,被接踵而至的一系列噩耗击垮了,以至于性情大变,在短短时间内就由一代英主褪变成了昏聩无能之君。其实他的这种蜕变并不奇怪,越是心高志远之人,崩溃后就堕落地越彻底。他后来的种种掩耳盗铃的举止不仅反映出他性情上的软弱,更能看出他曾对自己有过很高的期许。如果他一直就是刘禅那种只知享乐的平庸帝王,也不致于被愿望和现实间的巨大的反差彻底击倒,甚至不敢去面对现实。此时的隋炀帝已经对治理好国家失去了信心和斗志,所以根本不愿意再听见任何坏消息,甚至还自欺欺人,纵容手下人报喜不报忧,下旨让帝国重臣们把奏折分类,只捡令人高兴的消息送入皇宫,其逃避的心态可见一斑。而既然只肯批示几条令人高兴的奏折,对所有麻烦置之不理,那他的生活自然就清闲起来。为了消除强烈的失落感和政务上的巨大压力,更为了逃避自己不愿面对的现实,杨广整日杯不离手,**酒色,在笙歌中醉生梦死。此时的隋炀帝已经完全没有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责任心,在国家弊病爆发之际,没能采取任何得力措施来力挽狂澜,迟滞隋朝崩塌的过程,反倒开始逃避惰政。隋末形势的急剧恶化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杨广的一蹶不振和逃避现实却无疑加速了大隋崩塌的速度。当然,在当时的内忧外患之下,在门阀大族牢不可破的小集团利益和私心之前,他也确实无力做出。如果他断然进行大换血,撤换了那些只知道敛财的官员,那门阀们必然会爆发强烈的反弹,大隋可能会立刻四分五裂。而且将身边大部分臣属都撤换,更是等于向全天下承认了大隋朝政已经糜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其实大部分皇帝非但远不如执政前期的杨广雄才大略,勤政治国,就算比起亡国前杯不离手的杨广也强不多少。同样不过是偶尔理理大事,大部分时间还不都在**享乐?只不过因为国家尚且安稳,外敌不强,没有门阀之患,臣属忠诚得力,所以玩乐一辈子也不会亡国,照样无须承担任何历史骂名,甚至还可能被誉为一代明君。像文、景二帝每日优哉游哉,就因“无为而治”的高明而得到了后人的盛赞。这其实和在单位做事是一个道理,积极揽事儿做事儿的人,做好了自然名利双收,但如果做不好,反倒不如那些啥都不干混日子的。
状态提示:第十四章【一代英主】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