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网络游戏>唐朝那些事儿>第二百六十八章【一代女皇】
之外,一切都于事无补。

这对武后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武后不明白的是,自己最为得意、最为称心的两个儿子,为什么都跟自己作对呢?

虽然太子李贤最后还是被废了,但这毕竟是无奈的选择!无奈之余是愤懑,她敏锐地察觉到,与其是说太子与自己作对,不如说是辅佐两任太子的那帮僚属在跟自己较量。

那帮趋炎附势的家伙,他们利用太子年轻幼稚。推波助浪结成同党,形成了一股反对自己的势力。

当时已故太子李弘东宫班底的僚属转移到新太子身边的时候,自己曾隐约感觉到可能会养虎为患,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因此。在太子李贤被废的同时,自己也就毫不留情地铲除了在太子身边的那帮僚属。

其实,武后或许明白,那帮辅佐太子的僚属,他们的职责和义务。只能用经典的儒家教义和正统的为君之道来教育和培养太子,他们可能有私心,但他们绝不会离经背道;

而接受教育的太子也必然要用正统的标尺来衡量母后的作为,当母后的作为超出他们想象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对母后的叛逆和反抗。

李显和后来的李旦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虽有健康的体魄,在人格和资质方面也各有千秋,但他们一个是轻率无知而又刚愎自用,一个是刚性不足柔荏有余。

这与强势的大唐王朝的国君完全不相匹配。武后明白,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大唐的天子,说到底。就是靠武后明正言顺的皇后身份及皇后身份下的权威!

从李显到李旦,他们的性格和天资始终令自己大失所望,这样的天子,没有自己做坚强的后盾,只会被人任意宰割。武后历来认为,皇室无私事。

那些叫嚷还政于天子并以武力相威胁的人,那些对天子抱有所谓的同情甚至与天子结交的人,

他们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把皇后赶下台,紧接着,要么是由他们一手控制和操纵一个弱势皇帝。获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要么凭借自己的所形成的势力取而代之。

扬州的叛乱、宗室王公的造反,无不是在昭示这样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他们的阴谋一旦得逞,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血腥的动乱和空前的灾难!因此。对那些敢于打皇帝主意的人,那些敢于与自己较量的人,自己只能是毫不犹豫地予以反击,并干净彻底地予以铲除!

在天下看来这是残酷的,是毫无血性的。然而,知子莫若母。况且几十年的宫廷抗争,使她明白一个道理,一切看是非理性的做法其实都是理性的。

一旦对自己的儿子彻底失去信心的时候,与其让别人来宰割,不如自己明正言顺来称帝,就象当年明正言顺争得皇后一样,这已经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既成事实。

一些人不原意承认这种事实,把这看成是大逆不道。自己也觉得这是大逆不道,然而又是没有退路、毫无选择的大逆不道。

有那么一些人就是不死心,他们始终怀疑女皇能执政多久,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废帝李旦身上,一旦李旦掌权,他们就会以忠于李氏皇朝的功臣自居,关心的背后是其极险恶的用心!自己来它个杀一儆百,就是要让他们死了这份心!

天授三年,武承嗣被罢相。这是自光宅元年武承嗣入相以来第三次罢相。前后九年,第一次拜相只做了两个月便被罢免;

半年后再度启用,仅做了一个月,又被罢免。前两次罢相,武承嗣毫不知情;时隔九年后的此次罢相,虽为武承嗣挑起立嗣风波引起武皇不满,

然在武承嗣看来,立武氏子弟为储,武皇早有此意向,并非自己节外生枝。武承嗣对武皇的举措确实有些琢磨不透。

武承嗣为武皇嫡侄。当初,武皇父亲武士彟娶相里氏,生元庆、元爽。武承嗣为武元爽之子。

武承嗣年青时,并没有得到这个做了大唐皇后的姑妈的任何恩典,相反,

他同他的父亲、叔父还有武氏子弟都被莫名其妙地流放到岭南,过上非人的生活。

从锦衣玉食到零落他乡与蛮民为伍,其怨恨和愤懑之情可想而知。以后,他们被武后召回。

作为武氏后代的兄长,武承嗣从尚衣奉侍到礼部尚书、当朝宰相,被贬被提,几经反复。这对于当时涉世不深的武承嗣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最终使武承嗣明白武后的意图,那是在宫廷的纷争过程之中。

武皇对武氏家族一直都是处在信任与非信任的复杂心态之中。她对同父异母兄弟还有那个家族没有好感,甚至带有某种怨恨。

这种怨恨源于自己的亲生母亲杨氏在父亲去世之后。受到了武氏家族武怀良、武怀运(武皇堂兄)和武元爽等的刁难和歧视。

这不但伤害了母亲,而且也在武皇的心灵里留下了终生抹不掉的创伤和阴影。

父亲死时武皇当时还只有十二岁。由于受不了武氏家族的非难,高傲的母亲,带着她亲生的三个女儿颠簸流离来到长安。

武皇很怀念父亲。那个在生时一直与她形影不离,疼爱、呵护有加的父亲,是他给她带来了童年的全部幸福和乐趣。

埋葬了父亲,也就埋葬了她放任无忧的童年,留下来的就是兄弟的歧视和刁难的记忆。还有那受伤的心灵。

十四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结缘皇室,从此告别了那个家庭,也告别了那令她留恋而又忧伤的短暂童年,走上了一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八章【一代女皇】--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