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网络游戏>唐朝那些事儿>第21章【唐明皇21】

河西节度使萧嵩会同陇右节度使张忠亮联军,沿黄河向南攻击吐蕃军队,在青海湖西一个叫渴波谷的地方,大败吐蕃,吐蕃军队南逃,张忠亮率军追击,攻陷吐蕃的重要根据地大莫门城(今青海共和县东南),俘虏大量的吐蕃部队,并将吐蕃重要的联络桥梁骆驼桥予以焚毁,然后撤军。

此时,瓜州守军听到唐军大胜消息,于是打开城门,主动攻击吐蕃军队,击败他们。

八月,吐蕃不甘失败,又领军越过祁连山,攻击位于山麓的祁连城。萧嵩派将军杜宾客(开元二年劝薛衲不可进军契丹的那一位)率领携带有强力弓箭(强弩)的军队四千人应战,从上午会战到黄昏,吐蕃军队大败,大将被唐军生擒,败兵四散进入祁连山南撤,阵亡人数巨大,哭声四起。

经过这两次打击后,吐蕃军队基本丧失了主动攻击的能力。

与此相对的,唐朝军队开始主动出击,先是在开元十七年三月,瓜州都督张守圭及沙州刺史贾思顺(还记得吧!就是守常乐孤城的那个县令)合兵攻击吐蕃大同军,大败吐蕃军队。

接下来,在同一个月份,唐朝军队夺下吐蕃的重要根据地石堡城(第一次石堡城战役,详情上一章已叙述)。

吐蕃至此无力再跟唐朝作战,于是主动跟唐朝谋和归顺,开元中期的西线作战,暂告一段落。

西线战事告一段落后,我们再看看东线状况。

东线的主要敌人是契丹部落,在开元二年那一次契丹军队打败唐军后,其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本契丹的首领是由部落酋长担任,掌握主要的权力,因为之前唐朝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设立羁縻州来安抚时,契丹隶属松漠督都府,所以其首领通常被称为松漠都督。

在开元二年打败唐军后,有一位衙官叫可突于,本是契丹部落中的贵族,他逐步掌握的权力,在开元八年,将原来的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娑固驱逐,后来还把他杀掉。

此后,可突于数度废立首领,成为契丹部落真正的实力派人物。

自从可突于掌权后,契丹数次跟唐军交战,但冲突均不大,也数度遣使求和,但唐朝因为契丹屡次侵扰边疆,对其所遣使者均给与冷淡待遇,这让可突于心中不太爽。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既然不给我好脸色看,我干脆去找别人去。可突干这么一想,就归附东突厥帝国那边,还裹挟了奚部落一起。

自从阿史那默缀被杀之后,东突厥帝国的附属国丧失不少,每年朝贡时,“门前冷落车马稀”,毫不冷清!现在,大汗听说契丹跟奚部落来归附,大喜过望,一拍即合,同时还屡次出兵协助契丹骚扰唐朝边境,幽州地方,有逐渐多事起来。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可突于又率领部队来幽州边界掠劫,幽州节度使薛楚玉(薛仁贵之子,薛衲之弟)于是派遣副手幽州副都督郭英杰及副将吴克勤/邬知义/罗守忠率领精锐骑兵一万人,及投降的奚部落士兵,前往追击。当唐军追到渝关附近时,突厥援军突然现身,奚部落士兵看到情况不对就一哄而散,只剩唐军对抗契丹突厥联军,于是打败,郭英杰,吴克勤被杀;邬知义,罗守忠率部败逃,还剩下六千人的部队继续奋战不降。契丹人于是将郭英杰的首级拿出来给他们看,但仍不投降,最后这六千人都被杀光(惨烈!)

收到前线传来大败的战报,这下子李隆基也坐不住了,契丹屡次进犯,连续两任节度使都无法有效御敌,需要选派一名得力战将来镇守幽州。可是该换谁呢,他想起了保有不败纪录的将领张守圭,不但打仗猛,治理地方的政绩也出众。

对了,是你,就是你!于是张守圭被派到幽州,担任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集河北的军政民政及监察的权力于一身。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334年),张守圭不愧是不败战将,刚一上任,就给嚣张的契丹部落一个下马威,主动出击大破契丹军,后来又连续几次征讨,均取得相当不错的收获。

张守圭之所以能够在短期间内对契丹取得较大的胜利,而之前将领之所以屡战不胜,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张守圭对当地的情况够了解,像薛衲开元二年那一次被伏击而大败,主要就是情报工作做得不好,地理环境不够熟悉,在这方面,张守圭有先天的优势再加上后天的努力。

先天的优势指的是他在幽州担任过比较久的中级军官(果毅);而后天的努力指的是张守圭很重视情报的收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非常有道理的。

契丹人所活动的地方,大概在今天河北的北部,辽西走廊,内蒙古东南赤峰一代的区域,这地方人口不少,民族混居,地形复杂。在这个地方作战,地形地势地了解很重要,情报地掌握更重要。

张守圭很重用“捉生将”,打仗前,一定要派遣他们去敌方收集资讯并抓俘虏,得到足够的情报时才会进军,幽州/营州是汉人与胡人杂处的地方,

像安禄山与史思明,就是在张守圭的手下,两个人都是以“捉生将”起家立功,而获得重用的。

当然身为大将最重要的是了解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接下来我们来看张守圭怎样掌握时机,立下大功。

话说契丹部落自从张守圭调来幽州后,就没能过上一天的好日子,面对这样的局势,酋长李


状态提示:第21章【唐明皇2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