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网络游戏>唐朝那些事儿>第28章【暴风骤雨6】
,无奈地选择赐死李倓,这才造成了李倓最终的惨淡结局。

总而言之,建宁王李倓之死绝非史书记载的那么简单。李辅国和张良娣的几句诬陷之词并不足以致他于死地,他真正的死因是和长兄李豫权力之争的失败。

从才干来说,李豫不如李倓。但由于集团利益的强大,在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过程中,李豫是从始至终的受益人,李倓则是地地道道的输家。

当皇位稳固、李倓之死已成为往事之后。李豫也许是心中的亲情发作,也许是为了减轻内心深处的歉疚,当然更有可能是为了笼络人心,便一次次高规格地追封三弟李倓。

至于史书中的曲折隐晦。不过是传统上“为尊者讳”(修史者面对政治压力,往往只能从胜利者的要求出发而小心掩盖事情的真相)的延续。

所以,我们往往只看到李豫追封兄弟的“手足情深”,却很难看出其中权力争夺的残酷。

然而,历史无情亦有情,只手终究难以尽掩天下万千之耳和悠悠众口。

因此。后世有人写诗叹道:

《无题》

信谗杀其子,作源自上皇。

肃宗心忍父,可怜建宁王。

不记在东宫,时恐罹祸殃。

何个循故辙,谗口任翕张。

君子听不聪,佳儿被摧戕。

遗恨彼妇寺,寸牒宁足偿!

随着平叛局势逐渐明了,唐朝宗室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人心也是哇凉哇凉的。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还遇打头风。这起悲剧刚告一段落。那边李亨和他的兄弟间矛盾又激化了。

李白站错队了

这个乱子涉及李亨地位的巩固和平叛大局,又因为把“诗仙”牵涉进来了,所以不得不提。

永王李璘(?-757年),李隆基的第16子,李亨同父异母的弟弟。其母郭顺仪(李隆基开元初年,在惠妃、丽妃、华妃之下置“六仪”: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

顺仪,正二品)早逝,他由三哥李亨抚养成人。所谓“长兄如父”,

李亨在他小时候经常抱他。李璘自小聪敏好学,但长相丑陋。少年时便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开元十三年(725年),他被封为永王,兼任名义的荆州军政长官(遥领荆州大都督)。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璘被父亲任命兼任山南东路(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岭南(治所在今广东广州)、黔中(治所在今四川彭水)、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江西南昌)4个地区的节度使。

镇守江陵(今湖北荆州),并派工程部部长(少府监)窦昭给他做副手。

当时,江淮间每年可征收到超过亿万的的田租、赋税,财富堆积如山。

李璘在宫中长大,“对于世事并不通晓,见到这么富庶的地方。便有了割据的意图。”他那一帮目光短浅的谋士薛镠、李台卿、蔡垧、韦子春、刘巨鳞等,也都劝他割据(这些险恶小人,实际上是自己想弄个开国功臣当一当)。

于是,李璘就在这里用唐朝的赋税,招募了几万军队,并随意任命军政官员(郎官、御史等,按正常程序须报经中央批准),准备对抗父兄的朝廷。

平定叛乱正在用钱之际,他却下令截留江淮租赋,自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每日花费不可胜数(破用巨亿)。

即位后的李亨,听说李璘的行为极为可疑,便下令让他即日回到蜀中的太上皇身边,但李璘没有理会。

不仅如此,李璘的儿子、有勇无谋的襄阳王李玚(yang),也劝他立刻起兵、攻取金陵(今江苏南京)。

李亨对可能发生的变局,也在积极应对。756年十二月,他委任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来瑱(tian)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韦陟为江东节度使,牵制李璘。

刚好吴郡长兼军政长官(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郡治在今江苏苏州)李希言,以平级的身份给李璘发出了一份文牒(平牒,是古代职衔相等的藩镇平等的互通文牒。李璘身为宗室亲王,感到受了下级官员侮辱)。李

璘大怒道:“我是太上皇的儿子、当今皇帝的弟弟,地位尊贵。

现今李希言按平级行文来对侮辱我,这是为什么?”于是他趁机起兵,这起事件因此被称为“平牒事件”。

李璘的造反行为,根本原因在其野心。他想浑水摸鱼,实现自己割据一方,甚至是推翻李亨朝廷的图谋。所谓“平牒事件”,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璘未经批准擅自带领兵马战船“东巡”。并派部将浑惟明进攻李希言,季广琛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攻击采访使李成式。

李希言一方面将李璘来袭的消息火速报告给皇帝朝廷,另一方面命令部将元景曜和丹阳郡长(太守,郡治在今江苏南京)阎敬之率兵抵抗。不久,阎敬之战败被杀,元景曜、李承庆等将领投降。

李希言无奈抛弃苏州,转而与掌管全国财政赋税统计、支取、调度的度支郎中刘晏共同镇守余杭(今浙江杭州),抵抗李璘叛军。一时江淮大震,“永王之乱”达到高潮。

为了遏制这支叛军的气焰,高适、来瑱、韦陟会师于安陆(今湖北安陆),决定讨伐李璘。

李璘则模仿刘备三顾茅庐,3次派人到当涂(今安徽当涂),请李白出山相助(其实他也就是看中李白的名气,不知道他清楚不清楚:李白根本没有治国或领兵的本事。

李白的加盟,除了给他写


状态提示:第28章【暴风骤雨6】--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