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世界的战曲>第七十八章 银龙大战(4)

号角声如大象长鸣一般嘹亮、冗长,一声连着一声;好像天兵横空而出,席卷苍穹,一波接着一波;与之相呼应的便是北都府银龙关浩浩荡荡的大军,一批跟着一批。他们往南都军驻扎的方向奔袭而去。邵平将大军分成九个方阵,每个方阵中都以重骑兵和车骑军突前,歩军与龙骑军穿插而行,轻骑兵居后的阵势排列,最后独留一个攻城军队。除了最后方的攻城军队以外,每个方阵又以箭型阵仗前行,两侧排列着四名战鼓手,仿佛八支利箭直往敌军心口刺去。

南都军也早早列阵,先锋将军朱赫同样率领十余万南都府大军枕戈待旦。与北都军列阵齐整相左,南都军的方阵看起来混乱不堪,重骑兵、轻骑兵、龙骑兵和歩军毫无规则地胡乱列阵,后方仅有一排车骑军。虽然看似混乱无章,实则每一块区域的兵力都是经过秦太霄估量过,合理搭配,以做到故作败退时可以有效地起到各军种相互掩护的作用,减少伤亡。

北都军渡过银龙岭二十里外的墨沧河后,行不过一里地的距离正遇上同时挥军而来的南都军。邵平以为,大军决战应当一鼓作气,不得停顿半刻,以免延误战机,消磨士气。于是,他早有军令在前,一见南都军踪影便要全军出击。北都军先锋将军叫做杜秋鹏,是邵平于北都城内选出的年轻将领,亦是近日新上任的大将军。

号角长鸣,战鼓擂动,北都军的第一方阵如同一群饿狼一般嘶吼着奔出。杜秋鹏手持七尺长矛一马当先,引着身后大军直如离弦之箭一般,看似势不可挡。对面的朱赫也大手一挥,率领身后大军如浪潮一般扑向北边。一边凶猛如虎,一边狂暴如狼,怒吼声震天撼地,砂砾跟着颤抖,空气仿佛逆流。两军交汇的一刻,瞬时间血肉横飞,所有战将与士兵全都瞪圆了双眸奋力厮杀。

朱赫有军令在身,此战只可败,不可胜,他虽然深知此乃为决胜而制定的万全之策,可心里却也憋着一股怒火。杜秋鹏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见到敌方战将自然也要搠战。朱赫心想此战虽是要败,却也不能败得狼狈,当先斩其一将,以振军心。于是,朱赫挥刀迎战,刀与枪上下游走,不断地擦出火花。斗了不到七八个回合,杜秋鹏便只觉着虎口被震得生疼,他不过是个新被擢升的年轻人,而朱赫却是曾在南都府龙骑军中赫赫有名的上将,自然差距颇大。杜秋鹏率先示弱,欲拨马掉头,却难逃朱赫手中钢刀的追讨,被一刀砍翻下马。

两军厮杀片刻,朱赫以为时机已到,便拨马回阵,传令属下鸣金响锣,令全军撤退。随即,南都大军随着鸣金之声一起掉头撤离。此刻,邵平引着后方两个方阵的北都大军浩浩荡荡地杀来。邵平见南都军撤退,自然是喜出望外,随即下令全军追击。廖玄猛身经百战,有所见地,便劝邵平穷寇莫追。邵平急于求胜,哪里肯听他的劝说,二十余万大军旌旗蔽日,一步不停地追袭敌军。

此刻,北都军气势大盛,南都军尚未败军便先撤离,气势自然衰竭。气势强盛的北都军步步紧逼,朱赫率领大军退上一里地便回军再战,斗上几刻便又鸣金撤军。每每在北都军缠住敌军之际,由蔡从达、徐翰率领的数万南都军便会由两翼夹击,掩护朱赫的主力军队撤退。如此且战且退,双方从日出鏖战至日落,虽然南都军的士气大跌,但是他们主力的损耗却仍然在可控之中。而北都军战而追,追而停,停而战,反反复复,正是应了邵平最不希望的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日落之后,两军依然一退一进,杀得难分难解,却终是到了南都军驻扎的营垒之前。在两翼的掩护之下,朱赫率军回营。邵平大喜,以为已攻至敌军营中,便算是置敌军入死地。随即,邵平立即下令大军阵型转变,攻城军队将投石器、冲城锤等攻城器械一一推向阵前。同时,数万歩军挚出弓弩,欲一齐射向南都军营垒内部。然而南都军仿佛早有准备,北都歩军尚未搭好弓箭,便有数以千计的箭矢从营垒上方忽地落下,瞬时间北都军阵中便有千百余人伴随着惨叫应声倒地。然而北都军锲而不舍,攻城军推着几台巨大的冲城锤,在歩军盾牌的掩护下直往营垒门前撞去。南都军也早有部署,突然间营垒前地刺横生,营垒上方巨石一片片落下,城内还飞出不少燃着火油的滚石、箭矢,北都军的攻城军也一批批倒下,南都军的营垒却依旧未损分毫。

一夜猛攻,南都军的营垒竟固若金汤。休整一夜后,邵平翌日继续命大军强攻南都军营垒,而南都军则避而不出,只做固守。如此鏖战,双方各有伤亡,但北都军却一连三日也未能攻破南都军的营垒,士气已然衰退。廖玄猛再度提醒邵平大军出城数日,粮草消耗巨大,若然继续强攻,深恐中了敌军埋伏。

“粮草缘何会用尽,难道没有粮草运来?”邵平高声问道。

“已经两日未有粮草运来,末将深恐南都军已经截断我军粮道。”廖玄猛此刻心急如焚。

“如此岂不是功亏一篑?”

“少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邵平心里哪会一如往日的平静,只是他不愿将这看似到手的胜利撇下,迟迟不肯退军。然则粮草日渐减少,军队伤亡天天增多,纵使邵平如何自负,也觉察到势头不对。然而,尚未等他下令撤军之时,大军的后方竟被南都军上将田坤、胡松率军杀入,这突如其来


状态提示:第七十八章 银龙大战(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