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大唐风后>第三百二十章 月之暗面

不久之后,石青衣的那些预感果然应验了,她们一齐的搬出了太子东宫,然后,入住进了皇宫之中,成为了皇宫的真正的主人——因为唐皇李渊已经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原秦王、现在的太子李世民,于是李世民,便成为了整个唐王朝的下一任皇帝。

唐高祖想要退位一事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的威胁的缘故,而事实上,其实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自己的父亲退位,毕竟,那一场宫廷政变的初衷,其实也不过是李世民为了自保罢了,而当那一场政变成功之后,此时大权在握的李世民其实已然完全的掌控住了局面,既然如此,以李世民一向注重实干担他自然是不会因为贪图虚名而非要立刻继承皇位不可,加之在政变之中,由于无辜的牵扯到了太子与齐王的子嗣的缘故,此时的李世民也是极为的后悔,因此,他自然也就绝对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还会去面对他那胸怀满腔怒火的父亲。

然而,李渊却就是那样的做出了决定,或许,当那一场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的宫廷政变爆发之后,他就已经下定了这个决心,毕竟,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是他唯一的与窦皇后所生的嫡亲子嗣了,加之李世民此时已经大权在握,因此李渊也并没有别的选择,早一步晚一步退位,事实上对李渊都没有任何的区别,除了无法再政事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李世民在吃穿用度上对李渊的安排,都与从前一般无二。

所以,李渊做下这个决定,其实并不突兀,然而,即便如此,李渊也并没有就这样轻松的将自己的皇位让出,他先是让李世民搬入了太子生前居住的东宫居住,用来让李世民内心后悔。然后看李世民的确心有悔意,直到这时,他才肯让出自己的位置,安心的躲在深宫之中享乐……

玄武门之变之后。无论是唐皇李渊还是李世民,父子两人的心情其实都是极为的难受,因此,也都郁郁寡欢,而尽可能的避免联系。石青衣曾经在政变之后,去拜望过李渊一面,然而,那一次,李渊对她却是什么话也没有说,虽然,当石青衣那次去见他的时候,他的神情的确表现出过一丝的激动之情——石青衣大致是能够猜到对方的心中是如何想的,毕竟,早年的时候。李渊曾经苦恋昔日的慈航静斋仙子碧秀心,虽然后来碧秀心嫁给了邪王石之轩,而李渊自己也已经与窦皇后成家并有了四个聪明伶俐的儿女,然而,李渊却是迟迟无法忘记对昔日女神的倾慕之情,甚至就是碧秀心早已死后多年的现在,也是如此,所以,当他直到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才能够得知一直被自己所忽视的儿媳。李世民的妻子居然是碧秀心与邪王的女儿的时候,他的内心所受到的冲击便可想而知。

一方面,当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极为的愤恨李世民以及他身边的所有人。因为若不是李世民的计划,他又怎么会在一天之内就失去了自己一向疼爱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子嗣,然而另一方面,李渊却也深知,之所以会造成那样的惨剧,自己的不作为也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在早些时候,他能够当机立断,调节消弭自己的儿子们的矛盾,或许玄武门政变那样的结局,也就不会发生。

说到底,李渊实在是太过于溺爱他的孩子们了,所以他才能够在自己的爱女李秀宁战死之后,以军中礼仪的最高规格下葬,而不仅仅只是一位公主的下葬礼仪,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渊才会允许秦王李世民与齐王李元吉,共同的享有开府、铸造钱币的特权,同时,因为秦王李世民的功勋而封秦王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地位仅在太子之后,而不管一位战功赫赫的亲王在拥有军政实权之后会对皇权以及皇位的继承人太子具有莫大的威胁,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李渊对于自己的子女们的溺爱,然而那时的李渊却据对没有想到,他所有所做的一切,最终,却只能换来了自己的儿子们之间手足相残的局面,太子死了,齐王死了,就连他们两人的子嗣也全部被杀的一干二净。李渊知道,如果说造成这次惨剧的罪魁祸首的话,那么李世民绝对只能排在第二位,而第一位的人,却恰恰是他自己。

自责的心态让李渊无时无刻处于内心煎熬之中,而在这个时候看,造成这一场家庭惨剧的发起者李世民,变成为了李渊唯一能够减轻自己自责的心态的救命稻草了,或者说,唯有让自己在心中一直的仇恨李世民这个自己曾经极为疼爱的儿子,才能让李渊自己,不会因为过分的自责而一病不起……

所以在这个时候,石青衣是不应该在李渊的面前露面的,因为她是碧秀心的女儿,而以李渊多年以来多碧秀心的感情,他自然也绝对无法将自己的愤怒转移到眼前的儿媳的身上,恰恰相反,还会因为自己多年以来却一直的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媳的真正身份,而更加的后悔!

也因此,自从那一次拜望之后,石青衣也再也不会去见李渊的面了,因为那样做,只会让正沉浸于悲痛之中的李渊离死亡更近,而就算他在今后的一生之中都会仇恨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但至少,石青衣希望那样能使李渊活得更久一些!

在那一次拜望李渊返回的途中,石青衣曾经在路上,见到了原太子妃郑氏,以及她与太子李建成活下来的女儿们,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为了保护她们,索性的让郑氏带着她的女儿们一道离开太子东宫,转而搬进了皇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章 月之暗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