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上出现,搜索也找不到了,点击直线下掉,全靠老朋友捧场了。暂时一天二更的排行榜后再恢复三更。谢书友南郭星人成为拙作第76位粉丝,距100位粉丝只差24位了,好期待粉丝过百呀!书友们来呀!
谢好友罗格朗电工昨天和今天各100大洋的打赏!
---------------------------------------------------------------------------
“什么原因呀?”南槐瑾凑趣地问。其实南槐瑾知道,这金顶原先的瓦是烧制的泥瓦。后来,许愿的人还愿捐献的铜瓦,号称金瓦。每当早晨太阳照在金顶上,金顶反射阳光,在雎县城就见鸣凤山顶金光闪闪。人们就叫它金顶。
郑局长就解释了金顶的由来。南槐瑾还做出很向往的表情。其他人也被这描绘的情景震撼了。
几个人在上面转悠,就见一石碑,上面有文字依稀可辨:
鸣凤山道观始建于南朝梁,至今在紫皇宝殿匾额上还可见梁武帝年号。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曾扩建为元帝庙,明末改称火神庙。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遭火焚毁。清咸丰十年(1860年)募资重修,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分三层四殿,高十余丈,达到鼎盛时期。鸣凤山属武当山全真教一脉。现存建筑均依山凿石而建,共5层,高10余丈,分正宫、东大宫和西大宫。正宫为紫皇宝殿,门楣上有“紫气东来”四字。正门两旁对联为“遥望金阙朝圣驾,投诚玉座答天恩。”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真武祖师的塑像,四周站立着 灵官。殿内四根直径50厘米粗的楠木大柱,皆用紫铜金水包裹,雕龙刻凤,精妙绝伦;殿顶之上盖有各地香客所捐的两千多块铜瓦,正中镶嵌一颗直径30厘米的玉珠耀眼眩目;殿中的一面法鼓,直径2米,鼓响如雷,声震九霄,方圆十里可闻其声。东大宫为元鹤楼,殿上供奉着雷公菩萨。西大官称长春楼,殿上供奉着观音菩萨。在三大殿的下面,还有父母殿和王爷殿,供奉着真武祖师的义母和舅舅王善。此外,山上还有明月阁、清风亭、赵公台、和合石、聚仙桥、观音洞、南岩宫、太阳宫、凤鸣楼和龙头香等景点。惜哉,这美轮美奂的建筑毁于一旦。现发起民间捐献,将用于重建鸣凤山道观。望大家慷慨解囊,千秋功德就在您的手中。
原来这是一个捐献广告。南槐瑾就看着郑局长。那时官方搞捐献还没有什么,人们还停留在一大二公的思维中,认为捐献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把戏。那时就是有捐献也只是发起于民间。
让南槐瑾没有想到的是鸣凤山最后募捐很成功,募到了大笔捐款。鸣凤山也就逐步把原先的建筑又重修起来。
南槐瑾每次爬鸣凤山见了正在修建的场面就想起岳阳楼记里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名胜古迹的重修重建要有一个较好的政治经济环境,这几乎成为一个共识了。试想战乱年间,人们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谁还会去朝圣拜佛。
南槐瑾几人找了一个向阳的地方。然后把带来的芝麻粘,苹果等吃食拿出来分享。
这次就几乎把吃的扫荡干净了。大家就商量是原路返回,还是走另外一条路,这条路被称为南神道。路途短,但更是陡峭。最后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是走上来的路,北神道。
鸣凤山除这两条路外,还有东西神道。西神道徒有其名。主要是从北神道走到文昌祠后分岔,从西边上去的一条路,这西神道几乎就没有游客走过。
古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是有道理的,好多人还是认为下山简单一些。南槐瑾读小学时,王永胜带着南槐瑾全班同学爬鸣凤山。下山时只要一停下来,有几个女同学的腿子就在那打颤。当时南槐瑾们还不懂这些道理。王永胜就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你们看见了吧。上山是累,下山是怕。
“各位,下山时慢点,免得出现抽筋等问题。”南槐瑾提醒着说。
下山要看着脚下,又是走回头路,没有什么风景可看了,大家的兴致也就不高,走路就安静多了。不到一个小时,南槐瑾几人走走停停就下了山。
下山后,大家疲倦不堪的样子,就是南槐瑾和喻洁,柳翠精神状态好一点。
“我们还是要慢点往城里磨。到教育局招待所去吃午饭。现在是十一点四十,争取一点钟到达吃饭的地方。”郑局长安排大家说。
本来大家都没有了力气,想到过把小时就可以吃饭,肚子倒不怎么饿,主要是体力消耗大,也算看见了希望。
“这鸣凤山修得这么远,完全是考验人们的诚心。”郑夫人说。
“就是呀,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的人要来朝鸣凤都是背着香袋步行来的呢。那才是真心诚意。据说爬山时还三步一拜,五步一叩呢。”南槐瑾读过县志的记载。
“这和一个少数民族的朝圣一样。”喻洁说。
“既然是朝圣,就应该有个朝圣的样子。要不然就成了儿戏。”郑局长说。
几个人说着话就不觉得路途远了。再加上虽然走的是河滩,但走的人多,这河滩也平坦了。
南槐瑾就靠近郑局长,抽空对郑局长再次提到柳翠的事:“局长,您今天观察这柳翠怎么样?”
“还不错。有个作家说,你和某人能不能当朋友,就一起出门旅行一次,如果两人还不互相讨厌,就可以做一辈子的朋友。槐